第一章 挺身而出救同僚



    公元1224年,南宋,宋宁宗晚期。大宋刚刚从金朝灭亡北宋的惨局中得以喘息,北面的蒙古族在铁木真的统一下,迅速扩张、崛起。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给了南宋双重威胁。随着蒙朝的强大、金朝的日渐**和南宋朝纲的不稳,宋、蒙、金三国呈现颇为微妙的外交关系。

    此时临安的夏,像树上的蝉,聒噪得很,宁宗的身体也随着这潮湿闷热的气候渐入膏肓。很快便卧床不能早朝了。要说宋宁宗可真没什么子嗣缘,他自己的四个儿子不是早夭就是病逝而去,但皇位不能没有继承人,后来册封亲侄子荣王彦为皇子,竟也先他而去,免不得还要再选,终于在自己倒下前,选定了另外一个十七岁的侄子赵弘为皇子,封为济王。但是这样闹腾了几次,免不了给妄想掌权的丞相史弥远以可乘之机。毕竟他比赵弘在皇城的根基深,以他在朝廷上的影响力,完全可以架空这个皇子。

    可惜,赵弘并不是个会审时度势的聪明人。在察觉到史弥远的野心后,便召集拥护自己的少数势力,跟史弥远明晃晃地分庭抗礼起来。如今,他最大的拥护者、保护伞,宋宁宗已经倒下,连进食都困难,谁都清楚,宁宗命不久矣。而代理国事的竟然不是继承人济王,反倒是奸相史弥远。济王深知,仅有宁宗的遗照是难以坐稳龙椅的,他和史弥远这两派势力已然到了剑拨弩张、生死存亡的时刻。这日,济王听到宫里内线传信来,说奸相一众人,正聚集在宁宗寝宫,逼请更改诏书。本就坐如针毡的济王马上调动兵马杀入宫中说要救驾,不承想正中了史弥远的奸计,给他扣上一个弑君篡位的罪名,也没审讯,草草羁押送往湖州,意图先囚禁,日后再处决了他了事。不承想队伍刚刚到了湖州境内就被截杀,湖州地方势力藩壬和其幕僚听闻济王被废,奸相掌权,心内正忿忿不平,正好济王被押送来了他们的地盘,于是决心救出济王,推举他为皇帝,自己也能平步青云,得些封妻荫子的好处。

    皇都这边,史相刚刚铲除眼中钉,不想前脚送走济王,后脚就被人刺杀。这刺客功夫了得,双手使爪刀,手起刀落一众侍卫已经倒下。奈何那史相害人不少,总怕有人害他,早就暗中布置了一众假太监,实为个个身怀绝技的保镖,贴身护他性命。那刺客一面被这些假太监牵制,眼见动静越闹越大,前来支援的护卫也越来越多,只好先脱身为妙,好在对皇宫布局十分熟悉,轻车熟路,仗着轻功边退边跑,一转眼竟不见了人影。

    史相震怒,一定要追查到底,觉得这人既对皇宫熟悉,一定是潜伏良久了,查来查去,只有文贤殿少了一个宫女,从他被刺杀那日起便没了踪影,幕后主使是谁竟毫无踪迹可寻。史相怒气无处可消,怀疑宫中定有内线接应,便下令先将集贤殿一众宫女、女官、太监全部拉去严刑拷打。

    集贤殿是学士、大夫等修撰文集的地方。此时,宫人们跪在地上听过侍卫传来的丞相口谕,纷纷叩首称自己无辜。那些侍卫巴不得早早完成任务,哪里管得了什么无辜不无辜,便上去不由分说地拉扯这些宫人。正乱着,只听一声柔而坚定的声音:“我知道刺客的踪迹。”

    先是无人理会,因为根本没人听得到。那声音便提高了几个音节:“我知道刺客的踪迹!”众侍卫方才停了手,找寻声音的来源。带头的侍卫问:“刚刚谁在说话?”

    “是我”寻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一个面目清冷秀美的年轻女官。

    “你说你知道刺客的踪迹?”

    “是的,放过大家,请带我去见丞相!”

    这女官名叫任云岫,年幼丧母,早已记不得母亲的样子了。她没有兄弟姐妹,是父母不惑之年才得来的宝贝。因为母亲早逝,从小便跟父亲相依为命,她的父亲曾是集贤殿的大学士,文采了得,颇有德望。任云岫有过目成诵的天赋,在父亲的教导下,她更是3岁能作诗,8岁便能认万字,诵百家。然而,父亲以女子有才不能外露,免得招惹是非为由,不允许云岫在外人面前露技。云岫也非常懂事听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