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对易杨赐-第2/2页



    杨赐问出口,张奉几乎大致也猜出来他的想法。虽说杨家与袁家都是士族,但士族之间也是有竞争的,尤其两家又分别代表着关西与关东的儒学,所以传承数百的杨家,对袁家恐怕也是看不顺眼的。

    “袁恪暗通袁家一事,小子确实想到,但此事涉及朝政,不该我一中宫医官出言。谏言彻查皇子乃为天下计,而袁家暗通内廷此等事情则只能由内廷宦官,或国家去判断,我万不该做此决断的。”

    恭敬回应,张奉先点出了他的身份限制,说出朝政并非他的事后,又将此事推给了中宫的宦官和皇帝自己。

    可对宦官早已没有好感的杨赐又如何会相信他们会真的向皇帝提出什么好的谏言,至于皇帝本人,在杨赐看来,恐怕他还一直是个不成熟的少年而已。

    轻叹一气,杨赐有些无奈,却又想劝张奉道,“《易》书曾言: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小郎君既已知晓有外臣干扰中宫事,便应当不避危险直言进谏才是!”

    瞪眼瞧着杨赐,张奉这时候仿佛也看到这个时代的键盘侠,于是再次怼道,“那杨公可知,《易》书亦曾言: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既然似杨公这般的大贤都宁愿隐居,无视宦官闭塞圣听,又如何能如此气壮的要求我辈青年乎?”

    遭张奉如此理直气壮的反问后,杨赐也是一时语塞。确实他眼下闲赋在家,就是想稍微清净几日,不再被中宫阉宦们的乌烟瘴气所熏染。不曾今日竟被一青年当面质问,纵使是官场沉浮多年,杨赐面上也有点挂不住。

    “老朽先前确实因病症不能处理政务,才告病归乡的,如今病症已去,不日也当入朝堂,向陛下觐谏忠言。”

    “如此实乃国家之幸!天下之幸也!”听杨赐说他要回归朝廷,张奉当然不会反对,当即连声称赞。

    而在张奉称赞的时候,他却没有瞧见,杨赐看他的目光中却多了几分莫名意味。

    看着看着,忽然杨赐说道,“既然以我之老迈犹然愿为国家为天下尽力,似小郎君这般年轻的,又如何不能为朝廷尽力?”不待张奉会话,杨赐直接抢道,“若你以中官为由,我可奏明天子,引汝为吾门下弟子,同外臣事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