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乾坤可入小法器-第2/2页
“我们三人的名字,都出自东山先生。说不定,以后我们还会再遇到的。”已经下山的龙书仪头也不回地补了一句,朱子晔瞥了一眼孟子邻,踉踉跄跄地跟上龙书仪的身影。
两人走后,孟子邻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些泄气: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天命选中的那个唯一的人,所以早就坦然接受了在人间的卑微出身和冷嘲热讽——
认为这是“天选之子”必然付出的代价;即使不是所谓的“天选之子”,至少在这个村子里,他也是与其他任何人有本质区别的,抱着一副遗世独立的心态面对着在世间的各种委屈。
没想到的是,今天晚上一下子冒出来了这俩人——龙书仪之蛮横,朱子晔之顽劣,让孟子邻吃过不少苦头——莫名其妙升腾出一种患得患失的挫败感,仅有的优越感也荡然无存。
等龙书仪和朱子晔走后,孟子邻终于开始办正事儿。
其实,这处碑林里的每一个字,孟子邻早就背得滚瓜烂熟,那还是小时候在山坡放羊时,东山先生在这里一字一句教出来的。
此时,孟子邻屏息凝神,还是一板一眼,把关于女丑之尸的全部内容悉数收在随身携带的萤囊之中。
这萤囊是孟子邻拜在东山先生门下时,师父给他的一个小法器,据说足以容得下凡间万物。不过,这个要取决于持有者能施展出多少灵息。
孟子邻在很久前就亲眼见过,东山先生不仅把自己的羊收了进去,还将对面的整个月浮山装进这个布囊里。
初出茅庐的他,现在还尚未熟练掌握魂引与灵引的转化技巧,只能将其当成布口袋使用。
与普通口袋不同的是,它不仅能装人间草木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还能把声音、景色乃至心中所想的画面收入其中。
所以,用它装石碑上的文字反而显得大材小用,烹小鲜而支大鼎了。
事毕,孟子邻收好萤囊,起身返回。
路上想起刚才在碑林的奇遇,白天对师父的豪言壮语在他胡思乱想的猜疑下,又变得模棱两可起来,像是霜打的茄子,蔫了不少。
孟子邻在反复思考要不要将今夜之事禀告师父时,东山草堂里也正在讨论着孟子邻。
那天晚上,“烧炭炉子”尤其话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