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降羽-第2/3页
自从赵高矫诏扶胡亥上了位,赵高充分发挥了自己奸臣的才华,天天教胡亥吃喝享乐,不问政事。这一次登临高位当了丞相,他首先想到的就是保住自己的位置,把最可能威胁自己位子的人干掉。那这个人毋容置疑就是李斯了。史书上记载李斯被赵高打了千余板子,实在受不了了,只好胡乱认罪。
公元前208年,李斯和他的小儿子被腰斩余市李斯临行前对小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遂狡兔,岂可得乎!”他到这时候才想到功成身退,跟着儿子牵狗打猎,可为时已晚,没有机会了。
赵高除了最大的政敌李斯,坐稳了秦朝的丞相之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项羽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章邯在面对楚军时连连退却的举动引起了胡亥的不满。他可不管你章邯有什么战略计划,他只想快速取得胜利,于是接连派人斥责章邯畏缩不前。章邯曾经也是胡亥身边的近臣,知道胡亥的性格,驴脾气一上来,就连自己的兄弟姐妹他都敢杀。何况自己这个外人呢。于是,章邯就派长史司马欣去咸阳疏通关系。
然而,要见胡亥,得先见赵高,司马欣求见赵高,赵高则闭门不见,不听任何解释。司马欣一看这情形,发觉苗头不对,掉头就跑了。回去的时候他没有原路返回,而是绕了一下道,司马欣没有离开咸阳多久,赵高就派人顺着抓他去了。得亏他多长了个心眼,不然就没有后面封王的事了。
就这样,司马欣没有任何收获的回到了军营。他没有过多休息就拉着都尉董翳一块去找章邯汇报工作。进了中军大帐,与章邯寒暄了一番,就扯到了正题,司马欣说:“将军,如今的咸阳赵高当政,我想见胡亥,必须得通过赵高,可是赵高却拒绝见面,把我拒之门外,没有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在咸阳这几天,我对赵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此人嫉贤妒能,害怕别人超过大,有他把持朝政,咱们无论输赢,结果都相当不妙啊,该怎样办,你的及早拿个主意啊。”站在一旁的董翳则直截了当的劝章邯不要在为这样的秦朝卖命了,主张背楚降秦。
就在这个时候,在山野间耕田打猎的陈餘也冒了出来,他给章邯去了一封信,信上是这么说的:
章邯将军,我听说你们秦国有一位叫白起的名将,曾经南征楚国,北讨赵国,立下过无数战功,最后却被赐死了。我还听说你们有一位叫蒙恬的将军曾经北逐匈奴,为秦朝拓地千里,功劳不小,结果竟然被砍了头。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就是他们立的功劳太多,而国家已经没有更高的奖赏给他们了,所以只有找借口杀了他们。你们的皇帝才能安下心来。再说说将军你吧,满打满算你已经率军征战三年了,在你的手里十几万的秦军血洒疆场,可是换来的是什么呢,各地的义军反而是越剿越多,根本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如今秦朝宦官赵高掌权,此人嫉贤妒能,把秦国弄得乌烟瘴气,如今天下烽烟并起,他为了给你们的皇帝有个交代,必然会把进剿不利的责任推到你身上,好给自己脱罪。而你远离朝堂日久,谁能替你说话,谁又敢给你求情呢。摆在你眼前的就是不管你有功还是务工,结局都是个死,难道你就这样安心等死吗?
当今天下的形势,是上天要亡秦,非人力所能阻止,这个道理连乡野村夫都知道,将军难道就没有看出来吗?你想凭一己之力扶将倾之大厦,那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依我的愚见,将军何不与诸侯结盟,掉转枪口推翻暴秦,割地称王呢?这不比你负隅顽抗而最后身死强多了。
陈餘的来信,让章邯很是纠结,章邯其实私下也考虑过降楚的事,但是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其中最大的顾虑就是他的手上沾满了义军的鲜血,别的先不说,就是项羽这一关他就过不了,因为前不久项梁才死在他的手里,这种深仇大恨,项羽能放的下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