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天命(2)太原王氏(三)-第2/3页
王湛依然不相信:兄长,是你瞻前顾后,想的太多了。这妖道肯定是会什么隐身之类的障眼法,或是躲在一些蚁穴蛇窟,我就不相信咱们使唤的人这么多,揪不出来他。
王浑目光浑浊了许多:不用费这些气力。咳咳。你且看看这封信件。
王湛有些吃惊:这,是琅琊郡的王敦来的?
王浑点点头:
不错,说起来,琅琊王氏和我们是同宗兄弟,按祖上来讲,我们反而是小宗。只因距离远,疏远了些,但王氏要想兴盛,必须摒弃前嫌,只是没有适当时机,为兄不好结党营私。
如今,朝廷乱,无暇顾及,王敦主动示好,想要我们助他们一臂之力,他们选中了司马睿,要助司马睿在江南暂时偏安,收获从龙之功。
怨不得那道士,他原是给为兄带来一些仙药,让为兄好生调理,方可增寿。为兄却一向不信道,为朝廷殚精竭虑,虚耗光阴,如今即将撒手人寰,也是自作自受。
那道士临走时对为兄有言:大奸大恶之人虽信道谋长生,却沾满鲜血,神魂不阳,如一具死尸,命不久矣。大善之人心神坚定却不信道,疲惫不堪,脏腑不阳,同样命不久矣。唯有庸碌之人,活的长久,虽无功绩,也无祸患,是不幸中的万幸。
如今想来,司马家族之人全是大奸大恶之人,坐不稳皇位,为兄心怀天下,也坐不上啊。时局,不,天命,给了司马睿这样一个机会,只有他,距离皇位最近,却无权欲,做一个娴静王爷。
其他人有权欲行恶,我有权欲行善,唯有司马睿毫不关心任何事。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这样一个善恶冲突的混乱时局中,能给百姓一条生路。
身处高位之人距离权欲最近,而当一个朝代代表善的高位之人多,而代表恶的高位之人几乎没有时,往往座上的皇帝是明君,开创了治世。
当一个朝代代表恶的高位之人多,而代表善的高位之人几乎没有时,座上的皇帝就是暴君,造成乱世。
而这种善恶势均力敌的时候,就需要一个庸君出现,这样才能相合。当一个明君突然出现,就会打破善恶的平衡,让善的高位之人变多,如果一个昏君出现就会打破平衡,让恶的高位之人变多,都会让另一方引起警觉,并加剧另一方的斗争,另一方就会想办法让自己这一方势力发展,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斗中,让百姓民不聊生。
虽然老百姓都期望座上的皇帝是一位明君,能够出现大治之世,能够让世间的善气大于恶气,但那是基于世间的恶气本身就不存在时,这样之后也不会出现恶气,保证皇统的千秋万代。
但是世间往往精气与浊气共存,恶气与浊气几乎未曾断绝,现在的恶气已经到了特别浑浊的地步,这已经不能称之为乱世了,而是末世,唯有司马睿这样的庸君才能维持平衡。
琅琊王氏还是有远见呐,和为兄不谋而合,后面或许就是琅琊王氏的时代了,你绝不可继续摆架子,在意远近亲疏,定要培养宗族里的有才后辈,如若你的子孙不如侄儿侄孙争气,也应退位让贤。千百年来,有多少身处时局之人谈天下,谈清平理想,想着迎合时局去发展,却鲜少有人敢戳破时局谎言的,更不敢戳破时局背后的幕后之人。
换句话说,就算我们实现了一段时间的天下清平,又能保证千秋万代的清平吗?当我们身处时局,就会一直出现清平与污浊的此消彼长,动荡不安,唯有刺破时局,让这种布局消失于无形,我们才能真正进入新的天地。
只不过,正是我的一意孤行,不愿迎合这个时局,造成我现在时日无多,再也无力带领王氏的德才兼备之人成为新君,只能成全出身皇族的司马睿,所以这都是天命。有多少人懂天命,却顺着天命走,还有多少人不懂天命。为了百姓,我本性如此,我只能顺从天命,如果我不顺从天命,我已经害了百姓,谈何大善。可是这不是最好的结局,我期待,有那个人出现,他能打破这个天命,走出困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