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天命(2)太原王氏(一)



    太原王氏,自西汉立族并扎根,世代繁衍,余荫积庆。这其中,少不了权倾朝野之官宦的助力。这些出身于王氏的饱学之士有峥嵘之角,顾盼奋起腾飞,故而展各人所长,壁立千仞,豪气干云,为当世之人艳羡。

    如东汉时期的王允之流,便出身于太原王氏分支中的祁县王氏,虽于社稷千秋未有建树,声名却赫赫。盖因出身王氏之人皆能审时度势,以官至上品为做人第一要义,倘若腹有才学,天时地利人和又俱成,定能抓住时机,与天斗,与命争。一人之力终究有尽,而一族之力可拔千钧,令人震惊。

    西汉以前,王氏有名望之人寥寥数几,因王姓之人离散,彼此理念不合,且难以相聚,故而一人之名望,仅能荫庇一人之后人,若后人无能,无审时度势之才,更无力挽狂澜之能,或败尽家产,或庸庸碌碌,更有甚者触怒龙颜,则断了复兴之望。

    西汉之后,通晓堪舆之术的王姓之人为聚财谋运,互惠互利,便建造世家大族之门庭,呈四方之气象,合围气盛之势。

    中门高耸入云,垂入云霄,四方略低,尽皆俯首,中门敞开,供奉族长牌位。久而久之,王氏族人枝繁叶茂,订立一套族规,人心凝聚,拱卫相助,若有一人得道,便可鸡犬升天,大批族人获得荫庇,歆享丰厚家资,在出仕和婚丧嫁娶等方面得赐良机,世代传承并世袭罔替,大大增加了后人成才的几率。

    正因如此,无论朝代兴衰,王氏不曾销声匿迹,反而犹如庞然大物,尾大不掉。追根溯源,王氏兴盛有迹可循。

    若王姓之人无真才实学,又岂能立族,若王姓之人无随俗之量,又岂能兴旺。若非如此,当时之姓巨多,如陈朱杨许之流,又岂会沦为无名小卒。

    王氏的兴盛,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相助,是天命所归,将其推向各个时代的前头。也正是王氏的推波助澜,改朝换代成为了常态,使“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博弈斗争愈演愈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王氏身上得到了充分应验。

    而身为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王氏之人也算是爱恨交加,既要爱护他们的治世之才,以彰显天子仁德,又要憎恨他们的乱世之欲,以防止引狼入室。

    至西晋末,王氏却丝毫未受惊扰,反而趁乱拥君,再次兴起了弄权之欲。司马睿,这个看上去有些庸弱的琅琊王,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公元297年,太原郡,晋阳县

    古朴幽深的庭院,几棵梧桐若隐若现,沿着叮咚的泉水声漫步,便是清一色的青砖瓦房。这座诺大的宅院翠竹林立,清香扑鼻,哟哟鹿鸣也不过如此。

    几百间厢房错落有致的分布,彰显着宅院主人的奢华,相比于院门外有些破败不堪的民居,墙底下的鹅卵石都显得高高在上。

    而要是论其中最为显眼的,当数庭院外高门两侧的石阶和柱子,这柱子,时人谓之阀,可以立柱的家宅,其主人无不身份尊贵,是有大功名之人。

    而此门庭,却足足立有两根柱子,且高耸入云,两根柱子,称之为阅,足以可见庭院之人门第阀阅着实惊人。

    若是时人路过,皆会投过艳羡的目光。而拥有这所大宅院的主人,却很是淡然。因为他的目光,不该局限在此。

    最里宅的一间偌大厢房内,古色古香,沉香木倒扣在帘幕后的玄关处,隔着帘幕,能依稀瞥见门缝里阳光渗透的枯瘦影子。

    几声咳嗽打破了寂静,一个蹑手蹑脚的仆人从细小的门缝里硬生生挤进来,又快速将扩大了一丝的门缝合上,观仆人五短身材,门缝的尺寸倒像是为其量身打造。但即便如此,帘幕内坐在太师椅上的枯瘦身影仍轻缓了许多,身形瞬间挺立,犹如一只仙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