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选贤任能
选用人才大致是考虑这个人的势、名和德、才,每个人眼中各自的比重不同自然选择也不同,当然最好是四者都有,不过天下人熙熙攘攘有其中之一已经不多,得其二者更是少有,能有其三者可以称为栋梁之才。
势和名都是外在条件,等于是直接和这个人的一切人际关系和名望维系起来,而德和才是内在条件,需要长时间让此人发挥出来才能有所收获,选用一个人的侧重不同,取舍之间各有利弊。朝廷以往任用官吏更多看家世背景和个人名声,既是为笼络人心也是因为一般家世背景好的人教育资源就好,而且即使名不副实但至少也可以提高举荐人的知名度,所以其中有太多的规则和利益纠葛。
袁绍派使者来访,他不肯接受太尉之位,让于陈纪,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意思是觉得太尉不如大将军,而耻于在我之下。他虽然表面上委婉地推让,况且礼制规矩一般就任三公等高位也需要礼让,来显示自身的品质和对身负重任的担当,但袁绍给我的书信中却态度傲慢,将我羞辱地体无完肤。虽然大将军实际上和太尉是同级,但自卫青任大将军开始这职位一直是受尊宠之人担任,而且太尉总管四方兵事,感觉太尉像是帮大将军做后勤的,所以世人眼中大将军会高于太尉。
明面上袁绍尊奉朝廷,能增加朝廷在外的威信,也给袁绍一个忠君爱国的名分,朝廷看重袁绍的势,袁绍看重朝廷的名,但这是个合则两利的选择,同时会让朝廷借袁绍的势提高自己的名,而袁绍借朝廷的名提高自己的势。所以袁绍不接受太尉的话可能只是托词,更重要的是一旦他依靠朝廷的名获得势,到最后他想对付朝廷的时候不得不被朝廷的名所束缚,也就是你如果做好人一旦做坏事,会得到坏人做坏事更大的谴责。
我不和袁绍为虚名争抢,也为不损及朝廷颜面我上表袁绍为大将军,局势上还需要和袁绍维持关系,不过看来袁绍在幽州的形势大好,他和公孙瓒重新交战后连战连胜,否则不会如此对待我这后顾之忧。如今西有韩遂马腾,南有张绣刘表,东有袁术吕布,如果北边的袁绍再意图南下,而身处中原必争之地又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我,势必成为四方列强的盘中餐。一想到此我不禁攞袖揎拳,不仅因为袁绍如此明目张胆,更是由于我此前军败宛城让朝廷威望受损的不甘,众人见我动静和往常不同,荀彧直接向我询问何事动怒。
我将袁绍的书信交于荀彧,待他看完我才说道,“现在将要讨伐不义,但力量无法匹敌,该怎么办?”
荀彧沉思片刻,一如往常地娓娓道来,“以前成功或失败的人,如果真有才能,即使一时弱小也会强大,如果没有才能,即使强大也会衰弱,从刘邦和项羽的胜负存亡就能够看出来。现在和曹公争天下的只有袁绍罢了,然而袁绍看起来宽容实际上忌才,任用人才却怀疑他的用心,而曹公明达且不拘小节,只因一个人的才能选择他的位置,这是气度上胜过袁绍。袁绍犹豫不决,总错失先机,但曹公有决断且不拘泥于死理,这是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统御军队散漫,法令不立,士卒虽然众多但其实难以运用,而曹公法令严明且赏罚必行,士卒虽然不多但都愿意赴死,这是武力上超过袁绍。袁绍凭借世家的资本掩饰自身能力而显得从容,因此才能收获名誉,所以士族中缺少能力却追求名利的人大多归顺于他,而曹公凭借的是以仁待人,推心置腹不为虚名,对自己严谨恭俭,对有功的人没有吝啬赏赐,因此天下忠良正义想要做事的人都愿意效命,这是德行上胜过袁绍。凭借四胜辅佐天子,匡扶正义而去征伐,谁敢不从?袁绍尽管强大又能做什么呢?”
有底蕴的人说话就是不同凡响,将我夸赞一番的同时也是希望我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我自然欣然接受,但我还是有所顾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