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鱼塘塘主
有了纺纱机和织布机,就有了高质量的麻线,制作合格的渔网就不是问题了。
王多馀采用的渔网制作方法是最传统的打结法,因为这种办法制作起来比较简单。
他花了两天时间,教会了十多个心灵手巧的大熊氏族人结渔网。在浪费了一些麻线后,他们的技术终于熟练了。
王多馀估算了一下人手和麻线的产量后决定:“先织七个,再织七个。”
在织网的同时,他也在琢磨解决另外一件和鱼有关的大问题。
鱼多了既是好事,也是个不大不小十分罕见的麻烦,因为大熊氏从来没有这么“富裕”的时候。
正如之前担心的那样,自己治下的大熊氏人口总计已经达到了三百五十八人,如果捕的鱼多到完全铆足了劲儿也吃不完,那就得考虑保存的问题了。
上古人当然知道肉食长时间就会变质的道理,对于这个问题,按大熊氏以前的情况,他们都是现捕现杀。
如果走运,捕获的猎物多,就风干或者腌制起来放到简陋的陶罐里保存,吃的时候再处理。
可现在大伙儿手里没有那么多盐,更没那么多合适的容器,按照七张大网每天捕获的量计算,多出来的鱼是不可能再按照老办法保存了。
如此一来,有必要弄两个鱼塘了。
王多馀在河边某处找了个地势平整的地方,命令熊仓组织所有人挖两个大坑。
熊仓不知道挖坑干什么,但既然是王总的命令,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挖坑的工程量很大,上古人得忍。
大渔网织起来也很麻烦,上古人也得忍。
男女老少一齐上阵、挥汗如雨,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终于在五天后,按照王多馀的要求挖出了两个二十米长、十米宽的长方形大坑。
熊仓等人累的上气不接下气,以为这就完事了。结果王多馀又让他们将坑壁、坑底夯实、平整,再铺上碎石。
这还没完,接着,又挖了一条水渠,安装上王多馀用木材、竹子制作的简易闸门。
等这一切准备就绪,众人挖开水渠和大河的最终接口,将河水引入。
水塘、水渠的水平面要比大河低,等河水灌满池塘,王多馀命他们关闭闸门,这才算大功告成。
就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工养鱼池诞生了。
池塘中的水刚引入的时候是浑浊的,在沉淀了两天后,变得清澈了许多。
熊仓的儿子熊犷脑袋有点不太好使,摸着后脑勺,不明白这这莫名其妙的水塘的用处:
“弄了半天,就是挖了俩水坑?”
熊仓赶紧捂住他的破嘴:“别TM废话,让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哪来那么多叽叽咕咕。”
池塘挖好了,七张大渔网也织好了,在王多馀的指导下,大伙儿顺便还建造了五艘大型的改进型竹排。
这种新式竹排加装了羊皮制成的浮馕,更加不怕风浪。
另外,还在竹排上安装了保存鱼获的固定竹篓。
熊茂看着这些“捕鱼神器”,激动得不能自已——这可是部族的命根子啊。
万事俱备,为了向所有人说明这些重要工程的伟大意义,王多馀准备组织一个“开渔节”。
这一天,大河边,归顺王多馀的男女老少们倾巢出动,站在河边翘首以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