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渔网引发的技术革命
文明需要成长,种地需要时间,种子埋到土里到正式成为入口的粮食还得几个月时间。
在这期间,想要继续填饱这么多口人的肚子,唯一靠谱的办法就是继续捕鱼,而且还得是大量的捕鱼。
大量捕鱼得有相当数量的渔网,王多馀手里的现代渔网已经超负荷运转了,熊茂这些上古人可不会知道这些渔网会损坏,更不懂得维护,天天下河,天天有收获,一个个乐此不疲。
他们是受得了,可王多馀的渔网受不了,估计再糟蹋几天就废了。
不行,必须得用上古材料织网了。
但是,材料用什么?
天然藤蔓网眼大、效率低、不牢固,且总量就那么多,位置还偏远险峻,采集获得并不容易。
树皮更是白扯。
用竹子编篓子在潜水捕鱼倒也算是个办法,可这样效率依然太低。
唯一靠谱的就是用麻线织网了。
在前期的资源盘点中,王多馀知道大熊氏已经有了原始的纺织业,能够织造麻线和麻布,但产量却一直上不去。
这也是为什么大熊氏大多数人穿的还是兽皮、树叶的原因。
这是一个逻辑死结:要想吃饱肚子就得大规模捕鱼,要想大规模捕鱼就得织渔网,要想织渔网就得有麻线,要想有麻线就得有全新的工具和设备。
所以,必须要上新的织造设备和技术了。
这尼玛相当于是完全要打造一条纺织生产线了属于是。
“先看看他们的纺织作坊有没有什么修旧利废、改造利用的价值吧,毕竟重头开始实在太费劲了”。
在王多馀的要求下,熊微带他来到村子里一处简陋的棚子中,里面有清洗用的水池、石制的凹槽以及一堆杂乱的麻布原料和茅草。
这座大熊氏的“纺织厂”主要的生产工具是骨针、木刀、骨刀、绕线棒和极其原始的纺锤——这破玩意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木头搓成的片杆,另一个是陶制的纺轮。
一切都显得那么原生态,那么有贝爷的气息。
唯一的问题就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毛屑的难闻气味,让人几欲作呕。
熊微略有得意地想向王多馀卖弄他们“先进”的加工方式,他找来一个相对熟练的“纺布工”——此人身形瘦小如同猴子一般。
“这是熊织大。”熊微介绍说。
旁边的熊十三赶紧翻译。
“为什么叫织大?”王多馀不解地问。
“因为他织布厉害,是第一。”
“你们起名字还真是职业化啊……”
在熊微的鼓励下,熊织大强忍住对大神的恐惧,努力开始他的表演了。只见他将线的一头依次一根根结在同一根木棍上,然后把木棍横放在双脚底处。
另一头依次结在另一根固定在腰间的木棍上。
接着,他坐在地上,将双腿伸直以使线绷紧,像编席子一样,将另一根线编在刚才那条线上推紧。
就这样,以次往复,翻来覆去,动作原始地十分感人。
半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却仿佛经过一个世纪般的折腾,终于,一根一米多长的麻绳成功诞生!
这速度如果用乌龟来形容的话简直就是对乌龟的侮辱……
“这是我们部族最熟练的纺布工。”熊微面有得色地向王多馀夸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