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这是王多馀“鸠占鹊巢”、“霸占”大熊氏村子以来最为血腥的一天。

    营地外,大熊氏的重要人物、候任族长的有力竞争者——獠彘和那个倒霉小兵的尸体还躺在地上。

    天气越来越热,如果不赶快处理掉,尸体会很快发臭。

    几个少年戴着王多馀给他们口罩,用塑料袋套在手上,打开营门,把两具尸体扔到远处。

    顺便,还把昨天射出的两支现代碳纤维箭找到了。

    两个俘虏让王多馀比较省心,没动任何刑,也没有各种“攻心战术”,这俩人“滑跪”的速度远超王多馀的想象,起初他还以为正经得经过几轮老虎凳、辣椒水、大记忆恢复术才肯招呢。结果,他们毫无顽抗到底的觉悟。

    这让王多馀比较郁闷,因为他担心,倘若将来他收了这些毫无忠诚度上古人当小弟,一旦遇到更强大的敌人,这些人同样会迅速地投降,再转过头对付王多馀。

    但不管怎样,眼下他俩基本上全交代了——包括族里有多少人,谁和谁关系不好,谁偷吃族里的公共粮食,谁家媳妇给自己老爷们戴绿帽子等乱七八糟的事儿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

    王多馀听得比较认真,他拿着小本本,把这些八卦信息一一抄录下来。

    当然,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大熊氏的社会组织、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

    他认为,要想了解一个文明,不能简单地只知道他们的人数、武力、粮草这些表面上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他们的软实力情况。

    比如,他们是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原始的部落民主制,还是权力集中制?

    他们的制陶技术究竟怎样?有没有发明制瓷技术?

    他们的基本社会规则是什么?是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还是强者通吃,弱肉强食?

    他们有没有文字?有没有时令节气的概念?有没有数字体系?有没有基本的历史资料的传承?

    他们和外族之间怎样来往?是否有商品的交流?盐等重要物资从哪儿来?

    他们是否有着成熟而明确的道德观念?比如,族人受伤了是否有义务去救?老人在族群是否受尊重?

    他们到底是怎样看待自己这个天上掉下来的人的,是大神还是鬼神?是人还是大仙?

    在王多馀看来,诸如此类的信息对于理解一个文明的实际情况极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判断这个族群的文明程度,能够知道他们是否有凝聚力,是否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毕竟,一个处在蒙昧状态、组织松散、结绳记事的文明要比有着严密社会组织和成熟文字体系的文明要好对付多。

    两个俘虏不太理解王多馀为什么如此关心这些在他们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

    作为“翻译”的菽离对此也不理解。

    王多馀没有跟他解释,这其中的道理太高深了。对于自己的下属而言,有时候,只需要知道执行就行了。

    两天接连不断的“审讯”后,他大致摸清了基本情况:

    这个部族已经基本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原始蒙昧色彩,进入了初步的文明社会。有了麻布(虽然数量极少),有了衣服(虽然是草皮裙),有了粗糙的刻在石头上、木头上的象形文字,有了粗略的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体系,有了祖先崇拜和鬼神信仰,有了不算先进的粗陶制作技术。

    他们已经初步开始定居种植生活,肚子靠种地,打猎靠石器,干仗靠群殴,健康靠随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