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禧元年



    由于女道士写的字没有断句,我翻译起来十分吃力,但是由于已经知道时间,我就百度了一下天禧元年都有哪些事发生。这一年有两件大事,一个事关国家政治一个事关百姓民生。

    这一年,时任两朝的宰相王旦逝世,同年,南京路发生了饥荒。

    这里声明一下,宋朝的南京和现在的南京不一样,宋朝定都河南开封,京都(东京)是开封,南京是指河南商丘。此外还有西京洛阳和BJ大名(河北大名县)。

    相信大家已经意识到了,每个朝代的开国二到三任皇帝多建武功,随后两任必修文治。为什么?因为只有日子过不下了的人才会入伍打仗,要趁着开国时士气足,立足国威,不然人民过上了安足日子就不想入伍打仗了。打仗是要烧钱的,打了两任,再打下去就要亡国了,所以必须休养生息,发展民生。

    无论国家政策怎么变,只要符合百姓的意愿,有一定不会出乱子。当民众想要建功立业开建国之功时,带领他们稳固边疆必有奇效;当百姓想要过安稳生活时,给他们划分土地,经济一定会快速发展。他们才是历史走向的指路人,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言归正传,宋真宗赵恒这个皇帝,史学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老赵家的总交椅轮到他赵恒手上,也到了与民休养生息的时候,他也确实完成了任务,即位初期开创了咸平之治。但是历史老人总是喜欢给人开玩笑,他给这个爱好和平不爱战争的皇帝强行安排上御驾亲征的剧本,这个剧本宋真宗赵恒没演好。

    景德元年(1004年),宋帝御驾亲征,挫败辽军与河南澶州,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宋真宗赵恒又在功劳簿上舔了一笔。

    其实不然,这场战争打了很多年,这也不是第一次宋真宗赵恒第一次起兵克辽。这场游击战打了多年,本应该以一场歼灭战而画上边境永安的句号,结果皇帝畏战,签下了澶渊之盟。

    而澶渊之盟的定义是在取得军事优势下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历史上具体怎么回事我不了解,但是这个盟约的签订,实在对不起七子去一人回的杨家。

    时间来到了天禧元年,澶渊之盟已经签订了十三年了,这十三年来,辽国确实没有侵袭过宋朝边境,倒不是说辽国人信守承诺,而是政权更迭导致国家分裂了,顾不上也不敢南下掳掠。

    而宋真宗赵恒没有趁此机会收复失地,而是干了不少自欺欺人、粉饰太平的事情。他不顾内忧外患喝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屡次伪造天书、封禅泰山,导致国库空虚,为宋朝的财政危机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这些是发生在景德五年(1008年)的事。

    多年蝗灾导致在天禧元年(1017年)发生了全国性饥荒,而此时国库应该被宋真宗赵恒给败的差不多。

    我猜测这张纸上写的应该是饥荒的事而不是王旦逝世的事。随着翻译工作的进展,我知道我猜对了。

    “天禧元年,诸路蝗旱,然国库空虚,令各府发仓赈济饥民。州县官员中有奸佞昏庸之辈,与富商勾结合污,致使饥民流窜,农事以是荒废。贫道乃尚书之女,君乃阁皂……”

    正当我惊心动魄的翻译时,女道士洗完澡出来了,我抬头看了看,发现她穿的是之前的脏衣物,我放下手机,拿起她放在茶几上的衣服递给她,指了指房间并示意她换下来。

    女道士接过衣物,她是第一次穿拖鞋,歪歪扭扭地走进了房间。

    我决定去卫生间看一下,发现里面的东西被整理了一番,沐浴露、洗发水、牙杯、洗面奶和香皂按照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整整齐齐的排列在台子上,我看到女道士的靴袜被放到了角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