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第3/4页
这便让玉聆弦着实汗颜。学戏的同样要学武不假,但这般武艺出自一个伶人之手?那这位师父又该是何人?然而再问也问不出个什么名堂来,玉聆弦也只好作罢。
说与魏月半听,魏月半便是哈哈大笑:“我那点三脚猫功夫,比我师父可差远了。”
这话不是谦虚。魏月半第一次看师父耍枪,那一幕历历在目。
大雪中,眉目刚烈的墨衣男子缓缓抬枪,前后运腰两番,猛地踏地拧腰,出招三枪。一枪卷天雪,二枪刺龙吟,三枪扫阵云。只可见得漫天风雪攒聚,一点银光如娇龙独舞,再横扫隐隐划得雪势也断了三分。
“楚雄龙虎一河画,坐堂慑雄兵,懒席地奏破阵曲,指天降雷云。”这一篇无名小词,曾是亲眼见过魏月半师父耍枪的文人骚客惊叹不绝慨然抒发。纷纷叹息若是这般好手入行伍逐鹿中原,只怕江湖又要多出一个天下名将的传说。
魏月半自然也曾好奇师父从前所为何事。只是每每问起,师父便轻点魏月半的额头:“魏丫头,为师说的还不够清楚吗?从前便是戏子,这三十多年纪,从来是戏子。你真听得那些家伙随兴题诗作词胡说?再说了,我要真做得一位将军,哪还有福分教得你这么个魏丫头呢?”
只是师父,既为戏子,您当年为何定要取义。
这边走于西街的诺寒倒自迷茫:刚与妹妹分开要一人沿一街去寻个活计来做。可一路走来,实是寻不见个长久活计。先前流落,自津门至西蜀再走过金陵,一路走了不少地方,干了不少短工,但手艺是一门没学精,都粗略通个皮毛而已。不过即便如此,诺寒还是自嘲般封了自己个“百行师”。虽然没有一门学精,但每一门诺寒都略通些门道,自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诺寒。”
只是,独独在评书这一门上,当年天津卫门茶馆林立,市井百姓口口相传一位姓诺的年轻先生力压一众老牌口,坐名“津门第一”。世人皆知评书相声天津卫乃是天下一绝,坐名津门第一的诺寒若说自己是天下第一的评书师傅,倒也没人敢争抢,只是诺寒总谦虚一说自己只是摸了些门道而已,不算什么本事。毕竟还是靠嘴皮子吃饭的活。即便口若悬河,征人入胜。说到底也只是翻翻历史上那些有的没的故事或是坊间真的假的传说混口饭吃。
常常有死忠书迷询问诺寒,这“津门第一”的本事从何而来。诺寒便只是笑笑,道出二字:
“多听。
如今好啦,自出了津门以来,这门嘴上动皮子的本事便无用武之地。各地酒馆茶楼其实也有,只是比起津门,实在是少的可怜。不过光是嘴皮子的津门第一自然不好吃开。津门之地,两位津门第一,一位评书,一位武道。评书第一是诺寒不提,那武道第一便是津门口口相传不输钰山任何一门武馆师父的沈星。
不过,两位年轻才俊的津门第一,并不太多为津门人作茶余饭后美谈。不是两位传说太少,而是津门人心中有一位津门第一压过所有。
寅子。
若说起他本名董安,天津卫人可能一时不知。但若说起寅子的这个化名,可谓是流传天下数十年!评书武道皆津门登顶,也曾于钰山与那天下武宗各斗一场,胜负各平。只是招式取名实在滑稽可笑:诸如鲁达火箭炮,杨幂脚问路。武术招式也从来不从任何一家武派,或者说自成一派。耍刀弄枪也曾信口胡诌个“太原火焰刀”“八宝亮寅枪”一类壮气。更有一句击败对手的口头禅传遍大江南北:“你奏似个弟弟!”也让天津卫人笑谈提气不少。天下侠客高人,王侯将相不在少数。如寅子这般以一个说书人身份意气江湖二十载,惹得天下坊间都传说的传奇人物,真是古往今来独此一人而已。那二位年轻的津门第一又如何?不过游历几年,纵是一身通天本事,没得那让天下传名,潇洒意气人间的经历。也只让天津卫的百姓们认事不认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