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敲竹杠(求月票)-第2/2页



 还不如待在汶山郡,作为阎宇的副将,虽无名却有实权。

 说来外镇与入朝各有各的好处。

 只是后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影响极大,使得后世之人下意识的就觉得外放,自己另起炉灶是最佳选择。

 其实不然。

 多数朝代军政财三权是分开的,像更加极端的宋朝,就连判案之权都归提刑官管。

 外放几乎不可能培植出私人武装。

 你不可能保证所有人都跟你一条心。

 例如朱棣谋反前,燕王府长史葛诚便向建文帝告密。

 要知道长史可是王府文官之首啊。

 之所以后世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那纯粹是因为后世那段时间处于一个非常奇怪的状态。

 乱世,却有中央政府。

 于是一群人纠结,我们究竟是加入中央政府和他们政斗,还是自己另起炉灶武斗呢?

 历史证明,前者失败了,后者成功了。

 但说实话,这都乱世了,那自然是兵权最为重要了。

 五代时的武夫多透彻: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但和稳的年代与乱世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和稳的年代,宰相门前尚且七品官。

 地方官哪有京官来的尊贵?

 中枢的一道旨意,就能将封疆大吏调回中央。

 若是敢谋逆,自有各方督抚共击之。

 二十年后的淮南三叛就是如此。

 这其中的道理再简单不过,华夏自古便是州郡县制度,随着人口增加,又逐渐转变为省道路——郡州府——县制度。

 只因华夏国土辽阔,不是没人想改成州——县两级,可这都以失败而告终。

 无论是小州制度,亦或者大省制度都会导致一个严重问题。

 上层官员没那个精力认识全自己的属下。

 试想下,唐时足有三百六十个小州,如果中央直接管辖。

 那当政令下达,需要会见多少个地方官员?

 为了协助地方政务,汉时创建了刺史,负责监察地方。

 唐时则以御史担任道的长官。

 刺史御史都不是常设官职,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郡州的上层管理机构。

 皇帝们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对地方大员心怀猜忌之心。

 州道若是过大,很容易令地方形成割据。

 可若是去掉州道,地方又太大,实在是管不过来。

 后世的省——市——县三级制度,相较于汉时的十三州,唐时的十道,已经是一种小省了。

 但这其实是交通与通信方式所促成的。

 不信且看民国地图,一个四川便分成了七个道。

 两千年来,集权与分权,老祖宗早就玩的明明白白,还想着找个地方猫着积攒实力?

 连中护军司马师都只能阴养死士!

 何况他人?

 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既有秩序向上爬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