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饥民-第2/3页



    “死在饥荒中的百姓虽多,逃亡的更多。现下武州初定,多摩已安,应张榜传檄,令各下代所的代官、庄屋招徕亡人、安置流民。只要逃亡的百姓回来,加上安置下来的流民,在饥荒中流失的民口慢慢地就能恢复过来。有了民口,就不用愁人手不足了。”

    “浦源所言甚是。待我行巡归来后便与成田君商议。”骅顿了顿,又道,“招徕亡人、安置流民、垦田备种,这些都是民事,让成田君处理即可。为今之计,还是剿灭山贼流寇为重。”

    骅等是上午出的邯郸县,一路过乡经亭,不但细察地方民情,在望见西边有高山峻崖或路逢河流、险地时,也会奔至近处细细观看一番,并描画记录於纸上,行速不快,至日暮离调布町还有二十多里,就近找了个庄屋聚落,歇息一晚,次日天不亮便又启程。

    又行了十来里地,天光大亮,遥向前望,隐隐已可见调布町城。

    大约是因为离町城近了,道人的行人渐多。

    有当地的乡人,有车马、骑士,更多的则是流民,时不时就能看见三五成群、衣衫褴褛、扶老携幼的流民或蹒跚地走在道上,或坐在路边歇息,又或散在田野上弯头勾腰地在仔细寻找是否可有吃食。骅他们在才出多摩城时就遇到了许多的流民,后来渐少,现在又变多了。

    流民里最可怜的是老人和孩子。

    有的老人饥肠辘辘,走不动路,被子孙背着前行。有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因为没什么吃食,他们的母亲们母乳不足,把他们饿得哇哇大哭,而有的孩子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骅前世时在影视上看过难民逃荒的场景,眼前之惨景与之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路上有流民,道边有饿殍。

    浦源西助年轻,心底善良,面露不忍之色,对骅说道:“主公,要不把我等带的干粮分给他们些?”

    多摩相耀不以为然,虽因知骅喜爱浦源而不好直言驳斥,却也说道:“郡中的流民成百上千,到处都是,我等带的这点干粮能救得几人?况且再则说了……”示意浦源朝不远处的田野上看,说道,“瞧见那伙流民了么?别的流民都是扶老携幼,有老弱、有妇孺,而这伙流民却全是青壮,……,再看他们身边,放的都是什么?棍棒、铁锄,还有刀剑。这明显是流民中的胆大之徒聚於一处,欲行非法不轨之事,……也许已经行过非法不轨之事了。我等如果给流民散粮,就不说这些粮会不会被这些人随后抢去,便是我等怕也将会陷入危险。”

    浦源西助瞧去,见多摩相耀示意的那伙流民果然俱为青壮,坐在田中,盯着路上的行人,有的按着身边的刀剑,目露凶光。确如多摩相耀的分析,与其说他们是流民,不如说他们已变成了盗匪。

    骅皱眉,勒住坐骑,手往腰上的佩刀摸去。

    原田军兵卫知他心意,说道:“郡代,流民无食,饿极了什么事儿都做得出来,像这种白日为流民、入夜为盗匪的多不胜数,只凭我等数人之力根本管不过来,要想根绝,非得治本不可。”

    怎么治本?还是浦源昨天说的:令各下级代所招徕亡人、安置流民、垦田备种,只要有饭吃,有地方安身,沦为盗匪的流民自然也就没有了,即使还有少数不肯为民、宁愿为盗的,在没有了大股流民为掩饰的情况下也好捕逐。

    骅岂会不知此中道理?

    只是他两世为人,在文雅谦退的表面下实则素来是除暴禁邪、捕搏敢行,套句后世的话说,他是外儒内法,见到奸邪之辈,他下意识地就想捕捉诛杀。

    此时得了原田之劝,他略微犹豫了下,终究以行巡为重,放弃了捕杀这几个流民强人的念头,但却也并非就此罢休,令三繁佐修:“你去找找这里的庄屋,命他加强戒备,护好庄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