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〇〇章 出征萨摩



  很快,八重山群岛迎来了第二场台风。

  这一次比上次更加猛烈。

  在港湾内避风的商船都有几艘受损。

  不过琉球这里的居民常年与台风为伴,已经学会了如何判断台风即将到来。

  这些本领也被董良他们学来。

  一旦有台风的先兆,在外作业的渔船就会提前回港,人们会收起晾晒的鱼干。

  给自己的房顶上压上厚重的石块。

  一个月时间很快过去。

  在这一个月中八重山经历了三场台风。

  台风集中爆发的时期终于结束。

  这意味着战争即将到来。

  西表岛的海湾训练场上,步兵四个大队加上炮兵中队、教导队、守备大队,还有海军的水兵代表,一共一千五百余人在校场上列队集合。

  一片绿色的头巾,头巾包住头顶,后面拖出的部分随风摇摆。

  士兵们的身上穿着短打军装,腰间扎着一条牛皮腰带。腰带上挂着弹药包、急救包、刺刀。

  后背上背着一个帆布背包,里面有一条毯子还有行军干粮和水壶。

  再加上一把仿密西西比燧发枪,这就是一名护卫军战士的全部装备。

  “稍息,立正……”

  董良骑在一批黑色的战马上,这让他显得更加的高大。

  护卫军中有几匹战马,都是从扶桑人那里缴获来的。

  董良这段时间一直在沙滩上练习骑马。

  作为元首,要是不会骑马可不行。

  这匹黑马是当初那个桦山麻友的坐骑。

  这样的宝马配桦山麻友那个矮冬瓜极不和谐,董良骑上去,那看起来才精神。

  “护卫军的战士们,你们的使命是什么?”

  董良高举这手中的战刀。

  他不喜欢用刀,但是这种场合,挥舞手枪显然不合时宜。

  在军中,刀不仅仅用来杀人,还是一种身份象征。

  在火器时代,战刀就是指挥官身份的象征。

  “保卫华族!”

  “保卫华族!”

  ……

  呐喊声如同海啸般沿着沙滩蔓延开来。

  此刻,这些战士仿佛成为董良手中的刀。

  八月初一,天气晴,东南风,利出征。

  护卫军这次几乎倾巢出动。

  西表岛的防御交给了守备大队。

  石垣岛的防御交给了宫良城守备队。

  士兵们将一筐筐物资运送到船舱中,这次董良抽调了十艘福船充当运兵船。

  五艘战舰全部出动,三艘梭船和一些小型军舰留守在西表岛。

  台风可没有影响兵工厂的生产。这一个月时间,董良在军工厂捣鼓出了几百枚火箭弹。

  这可比英国人现在用的还要先进。

  董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其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火箭弹的弹道稳定性。

  他还将火箭弹分成两种弹头,一种是爆破弹,一种是燃烧弹,燃烧弹的弹头中加了大量煤焦油,这是董良制作焦煤的副产品。

  至于效果如何,正好用扶桑人试试。

  舰队出发,按照计划,准备绕过琉球本岛,直接杀向九州岛。

  不过船队在冲绳岛西部海域出现了意外。

  这次董良亲自带队出征,从西表岛上原军港出发,沿着琉球群岛的西侧海域向北行驶。

  这样舰队就能够在大隅诸岛的西部直接进入鹿儿岛湾。

  因为台风季节还没有完全过去,洋人的商船此时一般都在上海或者是香港的港湾中休整。

  整个琉球周边航线上几乎没有什么商船。

  一路上都没有遇到一艘船,董良的心渐渐放下。

  打仗有时候还是要看运气的。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过萨摩藩的“升平丸号”西式战舰提前下水,然后被派到了琉球查看情况。

  后来遇到台风季节,它就一直留在了那霸避风,有时候也会在周边的海域巡逻。

  今天是一个好天气,年仅十七岁的舰长桦山资纪指挥水兵驾驶“升平丸号”出海巡视。

  这艘军舰实际上只是处在试航状态,他是按照米国人护卫舰的样式建造,不过要小很多,只有两百多吨。

  这在整个扶桑已经算是大舰了。

  “舰长,我们要不要南下去石垣岛看看,既然与米夷已经谈好,我们应该不会遇到敌人。”大副川村纯义建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