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秦砖汉瓦



    自楚国之时,宛城就以冶铸之术,闻名于天下。

    到了本朝,天下一百零三郡,十成里起码有一成的郡县,使用着宛城出产的铁器。

    如此大量铁料的冶炼,所需的燃料仅仅只靠木炭是不可能,就算将宛城周边的树木全部砍伐,用于烧炭,也不足以供应冶铁所需。

    自先秦开始,就已被用于煮饭取暖的石炭,虽然一直被人诟病,会生毒气致死。

    但用于冶铁,石炭的好处在于,燃烧的火力比木炭更胜一筹,大大提高了产铁效率,同时还能提高产铁品质。

    挖掘出的大量石炭,仅仅是粉碎后制为饼状,就直接被用于冶炼。

    自武帝开始,就在南阳郡设置了铁官。

    即使在先前汉军围城之时,宛城铁坊仍然保证了守军的军械供应。

    在顾易想来,城中铁坊肯定存放着大量石炭,才能在此期间,保证源源不断的铁器产出。

    由于宛城铁官在汉军围城之前,就已离城而逃走。

    顾易想要城内存放的石炭,只要找到铁坊就行,最佳线索当然是指向前工官谢仲。

    毕竟工官与铁官作为郡城同僚,双方事务又多有交集之处,肯定清楚各自辖下作坊的位置。

    不出所料,从谢仲口中,顾易得知宛城铁坊就在城中东北角。

    当谢仲自告奋勇的前往查看铁坊现状之时,顾易只在心中暗念,铁坊中的石炭,最好没有被攻城时的火弹波及。

    否则自己又要花费时间另寻燃料,造纸试验的进程,不知道会被拖迟多久。

    还好谢仲很快传回了消息,铁坊之中当初只是落下了几颗石弹,坊中匠人早已逃散,石炭还剩许多。

    原料蒸煮的燃料齐备后,磨坊周围的屋舍之中,一座座赶制的多眼灶台,开始陆续点火。

    这些已经过初步处理的原料还需加入石灰水,反复蒸煮,去除其中杂质,完成脱胶,使得原料中的纤维分散。

    这是造纸的第二个环节,顾易将其中操作的细节关键,详细交代给赵盘。

    从打造配重式投石机开始,到如今的造纸计划,顾易在此期间给予指导的内容,赵盘至今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少年只恨自己天资驽钝,不得师门真意。

    顾易也不愿揭破其中真相:

    一个汉代少年,想弄明白这些内容背后的真实原理,赵盘欠缺的不是天资,而是九年义务教育。

    顾易此举除了是在给自己培养一个合格助手,以便摆脱繁多的日常事务外,也是在未雨绸缪。

    赵盘作为顾易身边的关键人物,外人眼中的大匠弟子,顾易特意为少年定制了一份人身意外保险。

    一旦将来局势有变,有人打算对赵盘下手,也会考虑到少年掌握的技术价值,而留下几分余地,不会直接将其至于死地。

    对于一直厚颜跟在自己身边的谢仲,由于此人还有可用之处,顾易也就没有刻意对其隐瞒造纸的大致流程。

    毕竟造纸之事,在实际操作流程中的参与者众多,人多口杂之下,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保密。

    其中在于细节,没有顾易根据记忆中的成熟技术,给予的详细指点。

    就算是有人将各个环节的操作匠人尽数收买,想要顺利造出新纸,也只能反复尝试。

    所需耗费的时间以及人力物力,足以劝退那些企图投机取巧之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