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全线崩溃



    北军毕竟有强军的底子,就算今不如昔,但徐荣还是能从中轻易挑选出不少精锐。

    这两百人他一直放在身后养精蓄锐,等的就是这最后一击。

    两百人有四个小队,组成了两个百人方阵。

    徐荣以这两个方阵为箭头,突然从西方左侧开始突击,形成了一个突前的左勾拳。

    随着突击深入,后方带出的纵深方阵越来越多,竟然远超其它地方的平均厚度。

    这样突击造成的打击力度,远远超过了曹操的想象。

    “斜阵!斜阵突击!”

    曹操惊呼一声,顿时冷汗直流。

    历朝历代,中国读书写史的权利都掌握在儒家士子手中。

    因为“文史不分家”,所以文学家去解读历史。

    又因为“军史不分家”,所以文学家为主的历史学家去解释军事。

    传统延续了几千年,这样的学术培养模式,最后就演变成了文学家去解释古代军事历史。

    文科生抢了理科生的活。

    如此研究出来的中国古代军事历史,基本上与《三国演义》并没有多少区别,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

    因为文人大多对打仗一无所知,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容易发散臆想,将阵法、阵型等等这些战争工具给神秘化。

    实际上如果真搞得那么高深莫测,连士兵都无法理解,那么这些神秘化的东西根本就没法训练,更不可能用来打仗。

    其实冷兵器战争的阵法没有那么玄乎,核心基础无非就是正面和纵深而已。

    正面代表军队攻击力的体现,纵深代表后备力量以及抗打击能力。

    任何阵法排列组合的阵型,都必须围绕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来进行。

    阵型以及阵型变换的核心是正面和纵深的变化,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一举突破对手。

    徐荣这一记斜阵突击,或者说左勾拳,正好击中了曹军的软肋。

    正面可以看见,纵深却无从知晓,这就是徐荣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可以进行战略欺骗的地方。

    首先西方左侧曹军实力最为薄弱,所以徐荣可以利用生力军精锐轻松突破。

    其次当形成突破后,这一支突破力量同时还对曹军进行了挤压,将对方往右侧城墙方向驱赶,让城墙上的弓弩兵可以再次肆无忌惮地收割人头。

    这无疑加重了曹军的混乱,使得曹军南方防线濒临瓦解。

    最后,骑兵也趁着这个突破口开始了联动,一举从侧后方撕开了北方曹军的防线。

    三面防线,一时间全部告急。

    这种生死存亡关头,想要不被打崩,只能用猛将迅速封堵西边缺口。

    只要挺过这一次,等到天黑就能有所转机。

    晁盖深吸口气,率领曹操给他支援的最后人马,再次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可还没等他跑近,缺口处却突然传来惊慌失措的喝骂声。

    原来桥司马见势不妙,竟然夺马就逃,率先当起了逃兵。

    随着镇守主将逃离,西方防线再也支撑不住,迅速连带所有阵地开始了全线崩溃。

    晁盖眼看着这犹如洪水决堤般的溃败场景,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无名怒火。

    就差一点,马上就要天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