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首战之功



    在这之后,朝廷陆续有消息传来,司空荀爽病死,换了光禄大夫种拂,司徒王允愈发得到董卓信重。

    除了王允之外,其他两人晁盖实在没有太多印象。

    到了如今这个时代,三公依然清贵,但却失去了实权,三天两头换几位,对朝政倒也没有太大影响。

    如此奇怪现象,主要是董仲舒搞出的“天人感应”,导致不管老天出现什么灾异,大家都一致认定是罪在朝廷。

    “天人感应”本来是制约皇权的好办法,让皇帝这个独夫受到老天爷制约,不要肆意妄为。

    可计划没有变化快,很多时候发生天灾时,小皇帝都还没有亲政,掌控朝政的往往都是挂着三公的权臣。

    所以这份罪怎么算,也算不到皇帝头上去。

    如此一来,皇帝当然也会反击,最后也就形成了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博弈。

    所以搞到现在,就剩下了个形式主义的潜规则,留下三公当泥菩萨供起来,关键时候专业替皇帝背黑锅。

    也就是每逢灾异,都会罢免三公。

    此时朝廷中掌握实权的,其实不是代表外朝官的三公,而是代表内朝官的尚书台。

    王允虽然高居司徒,实际上却是录尚书事,兼任尚书令,这才能掌控朝政实权。

    所谓的“以卑临尊,大小相制”,就是这么个意思。

    一直到了六月,长安朝廷突然派出使者团队,前来关东劝和,要求罢兵。

    其中大鸿胪韩融为首,带着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三人北上河内,打算通过这里去冀州见袁绍。

    而少府阴修因为是南阳人,所以被派往南阳去见袁术。

    比较讽刺的是,酸枣群雄人多势众,居然直接被朝廷给无视了。

    朝廷同样心知肚明,看得出酸枣这里虽然搞得声势浩大,但实际领头的,还是袁绍和袁术这老袁家的两兄弟。

    来的使者都是党人名士,很多与群雄之间还沾亲带故。

    比如说韩融是豫州颍川郡人,与冀州牧韩馥是同族,也是当时闻名天下的名士,辈分极高。

    而胡母班在党锢时期与张邈并列“八厨”,同时还是河内郡太守王匡的妹夫。

    就是这种貌似亲密的关系,所以很多人才会对和谈寄予厚望。

    可惜这次避免帝国分裂的最后努力,终究不可能取得什么好下场。

    老袁家被满门抄斩,就算为了给天下一个交代,袁绍和袁术这两兄弟也不可能同意罢兵。

    为了表示讨董的决心,他们两人不约而同拒绝和谈,甚至还违背官场潜规则,直接斩杀了朝廷使者。

    为了给袁绍交投名状,王匡甚至连自家亲妹夫胡母班都给杀了。

    与袁术和王匡这两个实心眼的夯货不同,袁绍并没有亲自下手,而是命令王匡代劳。

    这既展示了决不妥协的态度,又轻松把他自己从戕害名士的恶名中摘除了出来,手段的确是技高一筹。

    和谈彻底破裂,战争不可避免。

    或许是朝廷主动求和给了群雄信心,让很多人觉得董卓的西凉军不过如此。

    于是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动真格,想要率先打破这个僵局。

    这其中代奋武将军曹操表现最为积极。

    曹操也是被逼到了绝路,暂且不提什么匡扶汉室的热血,单从现实来说,与其他诸侯不同,他如今连个地盘都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