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万事现成



“水晶肴,莫非是肴肉。”萧婕惊声道。

   “不然呢,还没笨到家,就上一份富春肴肉。这个马小波,厉害呀!”丁尹忍不住赞叹了句。

   一盘肴肉端在马小波面前,他一脸欢喜,不住赞叹:“萧大师,真是太聪明了,我喜欢,好吃。”

   第二天,马小波又早早来到第一楼,依然递上一张纸,这次写着:扁食捏似月牙弯,一对糯米鬼蓬头。

   萧捷收到纸,忍不住抱怨道:“洋鬼子没事撑饱了,这是和咱们斗上了。去,喊老丁来。我头都大了。”

   丁尹来到白案间,叹口气:“我也不知道,你问江宇飞吧。”

   萧姨一脸肃然正气,你怎么会不知道,你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难道不如外人。你现在不仅是代表第一楼,还代表着——

   “好,好,打住,千万别给我扣上高帽子,我戴不起。”丁尹忙举手投降,把一众娘子军召齐,发声道:“看来大家要多学习咱们的技艺文化,省得光做不知,别人一问三不知。”

   “丁经理,我们忙呀,没时间学习。还有,就是学,谁教我们呀?时间、地点、人物,缺一不可。”沈兆芹率先吐槽。

   丁尹瞪了瞪她,说得很好。我会想办法让大家生产、学习两不误,萧经理也有这方面的打算。沈厨师长到时你任学习组组长。沈兆芹一听,立即蔫了。

   “扁食捏似月牙弯,这是清蒲松龄写的诗,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说的就是月牙蒸饺。在宋元时期,扁食就是饺子的一个别称。萧经理,你明白了吗?”

   萧捷有点脸红,撇着嘴道:“那一对糯米鬼蓬头呢?”

   “猜猜看,我们面点哪些是用糯米做的,什么产品的样子像蓬头。”

   “难道是糯米烧卖。”沈兆芹若有所悟。

   “对头,烧卖别称也很多,在清代称之为鬼蓬头,细看之下,果然贴切,大家都明白了吗?”

   马小波看着端上来的茶点,眼都直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又把萧婕一阵猛夸。

   第三天,马小波又送上一张纸,上面写着:春到人间一卷之,一行白鹭上青天。

   萧婕看到纸,恼火地要去叱责马小波。丁尹劝住了她,又把苗俊轩喊来,苗俊轩看到字,当即说道:“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就是清汤鱼圆吗?”

   那汤里有了竹荪,又如何称谓?

   苗俊轩挠挠头,莫不是推纱望月。

   丁尹点点头,连夸苗俊轩肚子里有墨油,接着趁势讲了起来。大家也渐渐适应这种独特的氛围,每个人听得都很认真。对中国美食的菜名感到趣味盎然。

   中国的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养,是寰宇公认的。人们舌尖之旅过后,感叹肴馔的命名也有学问,寓意令人拍手称绝。

   根据制菜的料、味、质、色、时令、烹调技法、地名、人物轶事、典故等,以比喻、寄意、抒怀、关联等要素来决定。使菜肴取名丰富多彩,契合对应主题,甚为讲究又形象生动。可以融入历史、人文、地域等背景,亦含民俗、传说、神话、故事的意境等,这恐怕在在世界饮食文化之林中,堪称一绝。尤其那些借助诗词名句,点题发挥的通感“意境”菜馐名称,极赋艺术性和诗情画意,耐人咀嚼,颇使人有探幽索微、搜奇揽胜的乐趣。譬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桃花流水鳜鱼肥”等。

   “哦,明白了。那春到人间一卷之,指的又是什么?”

   小店挂小团招牌,上书“应时春饼”四字。诗云:调羹汤饼佐春卮,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这是清代诗人林书门在《邗江三百吟》中对扬州春卷的倾心赞美,咬一口春卷,仿佛咬到了春天的气息。春卷为春季的应时小食,现在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为扬州十大名小吃之一。

   “天,丁头儿,还有什么不是你懂的。你比那洋鬼子还要鬼。”苗俊轩的马屁让丁尹感到浑身不自在,这比骂人还损。

   马小波看到菜点上桌时,一脸的不可思议。半晌,长叹道:“萧大师,真的让我心服口服。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决定——”

   “认输。”费晨蕾看着马小波不服气的样子,心中很是痛快。

   “不,我决定死磕到底。明天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