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 生活-第2/2页



    唐芯想好了,如果宥辉粥不想喝,可以做面条,她有各色各样自制面条的攻略;如果面条吃腻了,可以来个牛肉粉丝汤;如果牛肉粉丝汤吃腻了,还可以来碗过桥米线;如果过桥米线吃腻了,还有小笼包,流汁的不流汁的;如果小笼包吃腻了,还有蒸饺、玉米饼、春卷、豆脑……让宥辉尝尽天下早餐美食,乐不思蜀,不愁唤不回尘封的记忆!

    需要转移注意力,亦舒去报了一个修理古籍的培训班,一边可以学习修书技术,一边可以在博物馆帮忙。据说这份工作现在能从事和想从事的人都不多,亦舒想正好不需要跟人交流又可以打发时间,在不起眼的角落,而且亦舒可以专注地对一切古的事物感兴趣。

    周六的下午,今天是第一次亦舒正式要单独开始修理一本书了。破损严重的古籍,据说有的全脱产修书匠也要几个月才能恢复,难度甚大。老师看亦舒是新手,给了一本民国的线装书,已经算是状况不错的了,穿线已经基本断了,有些章页顺序混乱,里面的很多字迹已是模糊不堪,处处透露着岁月的沧桑。亦舒看着它,觉得很痛心,这书一如人的心,破碎、黯淡、残缺。本着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亦舒想着要去旧货市场看看,能不能配一条与原来相似的线,可以穿起来,最大限度重现曾经的面貌。正在这时,严柯微信来了,“晚上有空吗?”

    基本上这人已从亦舒脑海中抹去了,而且亦舒想严柯肯定也是如此。

    “暂时有空。”

    “今天在忙什么?”

    “修书。”

    “??????”

    “就是修补古籍。”

    “能具体点吗?”

    “就是对古代书籍磨损、老化、撕裂、虫蛀的地方进行修补,尽量恢复原有的面貌。”

    “听起来好像蛮有意义的。今天修补的如何?”

    “今天领的线装书,状况不是很好,线都断了,我想找是否有相似的线来修补它。”

    “什么地方能买到这种材料?”

    “中国的修补市场并不完备,很少有人关注这一块,只能到旧货市场或者杂货市场碰碰运气!”

    “哦,要不要去旧货市场看看。”

    “我也正想着。”

    “我知道有城隍街市附近有旧货和小百货市场,或许可以看看。”

    “好啊。”

    “那一个小时后,在城隍庙见!”

    “OK”

    海市的城隍庙一到了傍晚,就开始人声鼎沸,百货、小吃鳞次栉比,世界各地观光客摩肩接踵。亦舒一个小摊一个小摊地寻找,兼未能找到合适的穿书的线。后来严柯提议可以考虑用暗哑褐色的编绳编织一根相似的细绳当穿线。亦舒觉得这个提议可行,看来严柯还是挺细心的。

    各路大神,“求鲜花”、“求打赏”、“求收藏”、“求月票”,多多益善,这厢有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