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煮海为盐
吴县的鱼价下降了!
在无数恢宏浩瀚的政务中,这一点没人关注的时候只能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讯息。
但它反应的形势,却绝对极具影响力。
这证明吴县这片鱼米之乡在摆脱战乱之后,全郡都将主要精力从军事转入了生产,粮食产出正在逐渐增多。
而鱼米之乡,渔业发达,就能积攒下来更多的稻米,以保证府库满仓,足兵足食。
所以对周澄询问是否吃鱼,孙策问道:如今市场上鱼多吗?
说句讨人厌的话总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也会吃腻的!
作为吴郡之主,拥有一郡之地,重新恢复生产之后,方方面面能够获得的财富简直可谓是源源不绝。
不论是湖蟹河鱼甚至珍珠玉石,他都见腻了。
周澄立即笑着说道:如今商业便利,鱼肉还是极多的,甚至还有不少从未见过的海鱼螯蟹。孙郎想吃的话,我让小锦儿去准备一下。
螯这个字,诸夏应该是很熟悉的,也就是螃蟹虾一类的钳子。
《晋书》中江南的士大夫生平之乐就是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
基本上,只要诸夏能恢复生产,海里的鳌蟹鱼虾都能打捞上来。吴县这片地方,山珍可能不多,海味绝对是可以敞开了供应。
孙策绝对不是九漏鱼,数学和化学可能学的不好,但地理成绩还是经常拿高分的,甚至名列前茅。当然,看他平时里经常能背出不少诗篇,让下属们为之惊叹赞赏,就知道,他后世其实是一名正经的大学生。能在教育大省考上正经大学,其实本身也是成绩不错的那一流。
因此他清楚的记得,吴会这片区域,出了海向东,应该就是诸夏最著名的渔场,舟山渔场了。
这可是世界最佳的四大渔场之一,号称天下渔仓。
他有多富庶?
这么讲吧,以封建时代小农能够想象的上限,甚至后世普通人对封建渔业能想到的极限对他而言也就只是沧海一粟而已。
一网下去,捞上来四百石甚至五百石的鱼简直是常态。
更关键的是,你不用去捕,这些鱼虾也会往岸边冒。
以至于当地有鱼谚:
春天黄鱼咕咕叫
夏天乌贼晒满礁
秋天虾儿到处跳
冬天带鱼整网吊
比之北大荒,这里可是真真实实的富庶不止百倍。
限制渔业规模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交通运输。
但即便孙策已经知道了舟山渔场很富庶,可还是被现实扑面而来的庞大财富给震惊到了。
当小锦儿把一块足足有磨石那么大的石块,用木桶提进房间。孙策和周澄同时惊讶的侧目。
周澄看着小锦儿被木桶压弯了腰,惊讶的问道:小锦儿,让你去准备鱼虾尝鲜,你带这么大一块石头进来干什么?
赵锦气喘吁吁的说道:夫人,这不是石块啊,是郡府送给府上的,是香料,名叫龙涎香。
龙涎香!
孙策顿时惊呆了,这玩意儿不是论克的吗?
说价比黄金,那是对龙涎香的侮辱。一克龙涎香可比一克黄金贵多了,至少是黄金的三到四倍。
可是龙涎香孙策认识,这石磨大小的龙涎香算是什么?!
也就是就这一块几十斤重的龙涎香,至少相当于数百斤黄金!
也无怪周澄一开始都认错了,任谁认知中的龙涎香也不是这种庞大的规模。
孙策问道:郡府哪来的这么多龙涎香?
赵锦说道:这个我知道。听说在海盐县那边,顺着南风刮来一条好大的鲲,有数千里长,数十万斤重,附近百姓都过去围观奇物,取制油脂,然后发现了龙涎香,重达足足数千斤。这一块就是从上面切下来的,送到了将军府。
周澄笑着摇头,说道:伱啊,听风就是雨。你可知数千里长有多大?从海盐县登岸,可以直抵长安了。鲲之说,多为虚谈。
赵锦立即急了,她急于证明自己,连忙说道:是真的,是真的!我亲眼所见,那块龙涎香有数千斤重!规模如同假山,比珊瑚树还高。可见他们说的是真的。
嘶!孙策吸了口冷气,他能理解百姓的夸张。龙涎香出自抹香鲸,这季节顺着东南季风刮过来一头抹香鲸,百姓没见过,夸张一点很正常。可他实在是不能理解,这数千斤重的龙涎香是怎么回事!已经比后世最大的龙涎香还大一两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