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只因为他叫王安石-第2/3页



    古代在南北朝至北宋初期时,一贯钱通常是指1000文钱,也等于一两银子,但从北宋宋仁宗之后至清朝初期,一贯钱通常是770文。

    大宋现在才建国60多年,还没有改,一贯一千文,半贯自然是500文,若是换算成现在的基本相当于350元左右了,

    一个天350元,一个月就过万了,不说在古代,在现代都算是高薪了,在古代更是高出天际了。

    “客官,那一个月不是十五贯?”店小二嘴巴张得大大的,他一个月才800文,这驸马府招工的人一个月工资比他一年还多,简直恐怖。

    “哟,小二,你算术不错,这么快就算出来了。”有人笑着,看向店小二。

    “我就靠这个糊口,打打杂,算算帐,真想去驸马府,一个月比我一年的工钱多。”店小二满眼都是渴望。

    “那可不,不是我说,小子,你现在去学烧陶,烧瓦,打铁,说不定来得及,特别是打铁的,打铁的,驸马府给的工钱更高,已经贴出来了,一贯钱一个月,可惜我老了,不然都想去试一试。”一个老者感慨着,似乎有疑惑。

    在店里,有些人听了心动,眼珠子转了转,

    “我现在去学打铁,还来得及吗?”

    有人小声的说着,

    “哈哈。怕是来不及,驸马这疯万一好了,不败家了,说不定把工人都赶出来了。”

    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人大笑起来,他拿着一把扇子,扇子上是一副竹子,一看就是读书人。

    “曹秀才,你这一次能考上解试了吧?”

    “啪!”

    曹秀才把扇子合上,口气不小,

    “那是当然,这一次在下必然中举,然后过省试和殿试,成为下一状元,不过我可不会疯。”

    其他人显然是认识他的,这人叫曹德文,开封的秀才,大宋的秀才基本没有多少含金量,不像是明清时代。

    因为宋朝的科举制度,总体上沿袭唐代,

    并对其在形式、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

    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州试、省试和殿试。

    宋朝在唐代的两级考试制基础上,增加殿试并列为定制。

    值得一提的是殿试是武则天首创,宋太祖赵匡胤定下来的。

    宋代秀才是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

    州县解试第一名为“解元”,其他的考上者称举人,

    省试第一名为“省元”,其他考中者称贡生,

    殿试第一名方称“状元”,其他的考上者称进士,当然等级不同,

    北宋进士有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誉“连中三元”,也是从自宋代起。

    这和明清时期不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共分为五级:童考,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读书人必须通过本县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取得童生身份。

    有了童生身份就可以参加院试考秀才,院试分别在各省的省会举行,通过的人被称之为秀才。

    所以,明清时期,从“童试”、“院试”到“乡试”再到“会试”,最后到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古代读书人的身份经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的变化。

    当然,童试一般不怎么算,而且明清的进士只有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只取三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