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一章 大明自己的路-第5/5页



    

        机器生产机器,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代表的是社会的质的区别,已经不是传统社会能达到的,需要机器充分代替人力,并且方方面面的技术跟进,已经经济的大发展。

    

        江淮地区的经济社会,有很大的短板。

    

        小农经济太发达了。

    

        简而言之江淮地区,那些因地制宜出来的大量作坊,因为人们的勤奋,竟然能与工厂分庭抗札,起码一些行业是如此的,说明那些工厂在生产效率上没有彻底被释放。

    

        所以朱高炽想的是国内的问题,而不是国外的问题。

    

        特别是大明当下市场的繁荣,让第一波试探外部发展的商行们,获得了部分的资金后,又转过头来争抢国内市场,与朱高炽的目标背道而驰。

    

        简而言之。

    

        国内太香了。

    

        用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市场诞生需求,迫使资本的脚步走向海外,探索未知的大海。

    

        必须要有利可图才是长久之策。

    

        例如蒸汽机的大规模运用,就是北平市场的改变,导致出现了蒸汽机的需求,才有了后期的成果。

    

        前些年的社会资源分配手段,从上至下的引导,目前看来已经失败了。

    

        后世西方的方式,并无法在大明获得成功。

    

        正如需要结合现实。

    

        大明的国情,与后世西方的英国,两者的区别巨大,不能按部就班,哪怕是后世中国的环境也不同,所以大明需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

    

        从第一农业强国,走上第一工业强国。

    

        从第一跳到新高度的第一。

    

        朱高炽皱眉。

    

        没有路可以借鉴,因为后世各国的路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本章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