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斩疫魔乱舞-第2/4页
明朝在全国各区域,
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制度。
在各府、州、县和一些重要的军事防御区,
遍设惠民药局,
进一步完善报灾、勘灾、蠲免、赈济、养恤制度。
一是医治患者人物。
疫情与人命关乎,
治病救人是首要任务。
明朝以惠民药局为主,
由官府出资购置药物,
根据病情程度,
由医官制药物,
或汤或丸或膏,散施患者人物。
二是控制疫情加剧。
如有重大工役现出,
即刻停工歇休,
分散人群队伍,
将重病者及时送回家疗养救助。
对流落疫区之人物,
官府按照远近发放路费,
令其返回乡土。
在押未审的犯罪嫌疑人物,
重者快速审理发落惩处,
轻者或释放回去,
或出外保候,
疫毕收监入狱。
三是掩埋死者遗躯。
疫情所导致的死者必须及时掩埋入土,
否则会造成疫病传播更进一步。
如患者大量死去,
必须由官府承担掩埋之任务。
四是对民众心理慰抚。
在疫情暴发后,
明朝廷重视对疫区民众的精神慰抚。
当时候,
人们相信疫灾是神灵所降处,
故最高统治者在自省和整肃百官的时候,
又举行各类祭祀仪序,
祈求神灵的宽恕。
五是对灾民养恤。
在大规模疫情过后,
官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诸多养恤,
主要有:
稳定物价秩序,
发放粮食、银钱和提供借贷等必要的救助,
减免疫区民众的杂役和税赋,
强化疫区防范措举,
弭盗安民等制度。
(五)
明朝抗击疫情的措施效果何如?
由于封建社会的痼疾不改变,
所以瘟疫很难根除。
一是统治者不太关注。
当疫情来临时候,
朝廷的皇帝和官员们才开始调度,
但平时却不关心百姓们的死活困苦,
长期搜刮民脂民物,
很少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头,
让人民备受水深火热的困苦。
二是环境卫生堪忧。
在我国古代乃至近代几千年度,
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进步,
即使皇宫里头,
也有死角之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