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 分化音乐圈文青-第2/3页



    梁周端着茶杯,走到了窗前,静静望着远处的高楼。

    今天上传的那首《蝴蝶》,有特殊之处。

    它的歌词,称之为“诗”更为妥当。

    作者是前世的胡适,创作于1916年,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首白话文诗。

    平心而论。

    现代诗多多少少会透着一股“骚情劲”,也可以说是文人的“矫情劲”,毕竟现代诗才诞生了一百余年,和古体诗相比,它还很“幼稚”,遣词造句算不上“成熟”,带有很重的圈子化特征。

    像古体诗,经过了几千年的积累,底蕴厚重,类型也很丰富:可豪气、可婉约、可矫情、可骚情、可隽永,可田园、可平淡…

    这一点,不能去听现代诗人们的自吹自擂,里面的逻辑是通透的:简单的例子,在现代诗里,能找一首豪放如李白《将进酒》,或者凄婉如李清照《声声慢》的作品吗?如果有,是现代诗发展的幸事!

    现代诗的好与坏,目前都是圈子里的人吵吵闹闹,看谁能抢占话语权,有话语权,“屎尿屁”也能叫诗,没有话语权…

    比如,前世某文豪家的某千金,诗作惊吓了大众群体,会被圈子里的人认为是大众群体的文学修养不够深厚。

    有这个原因。

    圈外人极可能顶不住现代诗的那股劲,也可能理解不了现代诗的美感,读两句,全身或许会起鸡皮疙瘩;议论两句,或许会惹来圈子里的人鄙视。

    话说回来。

    胡适的《蝴蝶》是古体诗和现代诗间的承上启下之作,遣词口语化,句法像旧体诗很整齐,有诗意,有意象。

    刚好对口音乐圈里的文青群体。

    如今在网络上指责“梁龙”最凶残的群体,主要是这帮音乐圈文青——小歌手+小乐评们,一个“小”字,隐晦的指出了他们的特征:固执、偏激、清高、矫情、红眼病严重。

    要挽救“梁龙”的声誉,像梁大公主那样打口水仗,是不成的:那帮音乐圈文青,会固执己见,不屑一顾。

    这首诗作。

    正好可以用来分化那帮音乐圈文青:让清高、矫情的,归于犹豫+闭口+反转;让固执、偏激、红眼病严重的,继续死劲骂。

    挽救方案要是有效,“梁龙”的声誉会出现争议,而不是一边倒的被骂。

    而且,《蝴蝶》是小清新的诗作,行文用语直白简洁,只会稍稍提升“梁龙”的逼格,并不会让他牛逼飞到了天上。

    现在是网络时代,如果用力太猛,搬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大作,惊掉了一帮文学家的下颌骨,必然会引来怀疑。

    以破产小老板的文学素养,怎么经得住文豪们的考问?

    会露馅!

    至于曲子。

    其实不太重要,只是用来回应质疑的添头。

    《蝴蝶》的历史地位独特,流传了一百多年,曾有很作音乐人为它谱过曲子。

    音乐圈里的小圈子化,导致这些曲子五花八门:摇滚、民谣、流行、美声…

    诗的原作者已经过世了,没人能指定哪首曲子,更符合诗里的意境,出现词+曲+演唱方式的错配,是大概率的事件

    所以,这些成品像摇滚乐一样,是圈子化的作品,是会挑听众的,觉得难听一点不奇怪,闲得发毛,又对诗感兴趣,可以去扫曲,选择适合自己的曲子来听。

    梁周搬运的这版《蝴蝶》,作曲人闫泽欢很年轻,曾参加过音乐类的比赛,有一定的才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