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



    雨对赵王侃侃而谈:上古时代百姓总要遭到野兽的侵害,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教人们在树上搭棚,于是百姓就拥戴他,推举其成为了天下之主,这个人就是有巢氏。

    人们吃的是生肉野果,腥臊恶臭,许多人都因此患上了重病,于是又出现了一位圣人,教人们使用钻木求火,然后百姓就拥戴他做了天下之主,这个人就是燧人氏

    中古时代,大下大水,鲧、禹排除了水患。近古时代桀、纣暴政被汤、武征代,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成为了天下之主。

    如果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提倡在树上搭棚,倡导人们用钻木取火,那一定会引起百姓的耻笑,同样在提倡尧、舜、禹的制度,效仿商汤周王的礼节,一定会被新的圣人笑话,因此圣人不期望完全按古代的办法,不效法陈规,而是研究当代的事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周文王曾依靠仁政感化西戎,徐偃王却因为仁政而被楚国所灭,所以说时代变了方法自然也要改变上古的人们的竞争道德,中古的人竞争智谋,当今的人们诉诸武力,这个就是世道变化所带来的策略变化,因此圣人不会照搬古法,不讲什么方法治理天下,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种,女人不必纺织,这是因为人少而资源充足,所以就很难发生混乱,百姓也就不必争夺。但是在今天人多就自然有限,常常是费尽力气还不够吃用,因此就难免产生混乱,必然要出现争夺。尧帝治理天下时吃住都太过简陋,君主和百姓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他才能够做到善良,但如今一个贵族奴仆的生活和百姓都是天壤之别,所以别说是什么帝王,就连县令也不舍得辞掉权位。古人轻视财务,是因为资源充足,争夺与否没有多少差别,现在的人重视权利是因为资源稀少,不去争抢就没有饭吃,所以古今的人性没有变化,有的只是利益和制度的区别。

    儒、墨家皆称先兼爱天下,视民如父母。如果想治理天下那君臣的关系就要像父子一样,但如果这么说的话,这个天下也就不存在父子间的纠纷了,何况君主爱民本就不可能超过父母爱子女,这是在直白不过的道理。

    鲁君看到子民受刑说下眼泪。是流下眼泪,他管这个叫做仁政,但实际上流泪只是流泪,该罚还是要罚,况且这个天下的百姓本就习惯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所感化,就算是孔子这样的圣人门下也不过才七十多人。在鲁国之中,鲁哀公是君,孔子是臣,如果要讲仁义,鲁哀公既然不如孔子,但孔子却屈服于鲁哀公。显然孔子不是屈服于仁义,而是屈服于鲁哀公的权势。儒家的逻辑是让君主要像孔子,百姓要像孔子门户,这肯定是办不到的。假如现在有一个人,不听父母的劝告,不在乎相邻的责备,不理睬师长的教诲,然而当执行公务的官吏找上门时,他才觉得害怕和后悔。可见慈爱只能换来骄纵,只有权势才能让他屈服。

    在大街上丢十几尺的布匹,随便一个人见了都要下手,但如果是刚刚融化的千度金水,即使他是强盗也不敢下手。因此奖赏要丰厚,使人们有所贪图,同时刑法也要严厉让人们有所畏惧,这样一来,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自然都能成为守法的人。

    但是现在呢?因为他有功劳,所以赏赐官位,却又鄙视他做官,因为他不肯为官,所以疏远他。却又推崇他不羡名利。对于不劳动就能获得官位的人,没本事和才能只会导致国力衰落,造成土地的荒芜。赞赏这种人,就会亏损国力。再上,这种人物势必就要亏损国力。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但却得到了君主的任用。游侠使用武力触犯法律,但却变成了贵族的刺客。法令所反对的成了君主所重用的,那些应该被处罚的又成了权贵所幻想的,面对如此矛盾的法治体系,即使出现了十个帝王,也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