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书院



新建的长生书院呈中轴线对称的形式坐落于溪山顶之上。

 书院的整体布局是与时下建筑格局相违背的,它抛却了多重院落的长纵深形式,采用了更贴合后世大学建筑理念,是由许多院落围绕着一个露天广场的方式来搭建。

 宛如一个放大版的四合院,从大门进去是影壁,分开两侧各有回廊。

 穿过回廊,是一栋栋的三层小楼,由上到下划分出约莫十八间寝室。

 每一间寝室都按着八人宿舍的准备修建,放置了四台上下铺的木床,中间是宽敞的硬木书桌,确保能够同时供八人书写。

 私人物品可以储存在进屋右侧靠墙壁的木柜里,已经划分出了不同的抽屉,上了铜锁,各人只有一把钥匙。

 这样的三层独栋宿舍每一栋能够居住一百四十四人,目前已竣工了有八栋,预计还将修建十二栋,届时整个书院足以同时容纳两千八百余名学生就读。

 寝室楼栋往后走,就到了宽敞的广场上。

 夯实了的土层上先是洒了一层沙土,由数名工匠耗费几日的功夫一一推平了,又铺上烧制好的石砖,在缝隙中灌进灰浆以确保稳固牢靠。

 考虑到学生都是气血方刚的年轻人,广场的中心区域还设置有蹴鞠场,各色标识都用石灰提前规划好,学习累时便能来上一局。

 除此之外,广场的角落还屹立着许多石桌,刻画出棋盘的形制,供人使用。

 四周则栽种有松柏青柳,意气横生。

 穿过占地面积极大的广场,则是高悬讲堂牌匾的教室,其中采用蒲团搭配平桌的方式供人读书学习。

 另外书院中还开设有静室图书室自修室太上殿等或修行或供奉长生仙尊的场所。

 此时距离书院的启馆典礼已经过去了几日,千余名通过了遴选的学生已逐渐习惯了在书院的生活。

 回忆起这次的遴选,不少人还是感觉有些摸不着头脑。

 还记得当传出掌教道子要开设书院招揽弟子时,教内舆论瞬间哗然。

 上至八十老妪,下至刚学会走路的幼童,谁不想获得一个成为掌教道子弟子的机会?

 虽然说按照告示上所言,掌教道子只会在名义上担任书院的山长,而不负责具体的教习工作。

 不过,即使是这样,获得进入书院的资格也无疑是增加与掌教道子接触的机会。

 可惜,光是年龄方面的限制就足以阻拦住了教中百分之八十的信徒。

 最低十六岁,最高二十五岁,满足这个条件的信徒大约不足三万。

 而在这之后,有意报名者还会领取到一份测验试卷。

 试卷开页都是一些简单的问题,诸如问他们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性别,对于仙尊的了解程度等等。

 除此之外,其余的题目就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有一些关于儒家教义的提问,以及一些农耕方面的测验,还有询问众人如何看待妖魔入侵时百姓该如何抵抗才能存活下来。

 这三万份试卷收上去之后,先是直接通过家世背景淘汰掉了整整两万八千名学生。

 这些人出身显赫,家里不是权贵就是富商。

 这倒也很正常,毕竟在这个年代,识字本身就意味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余下的两千人则好了许多,大抵都是些农户小地主出身,最显赫的一人亦不过是区区县令之子。

 毕竟这批人在张玉清的预设里面就是用作火种,是将来向北宋底层阶级传教的种子。

 必须要保持这批人的纯洁性。

 不求他们真正做到同情底层,起码要不歧视底层。

 否则,就算将知识教给了他们,却也很难做到通过他们继续向着底层传递。

 在张玉清心里,要有那种略识几个字的农家书生最好不过了。

 可惜,这种人的数量简直称得上凤毛麟角。

 即使汴梁已经是世上人口密集程度最高的大城市,单纯的农家出身读书人的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张玉清的胃口。

 精挑细选也不过能选出来区区三百余人而已。

 这些人是最先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但为了不使书院的其余座位闲置,秉承着一只羊也是赶,一群羊也是放的心态。

 张玉清又放宽了录取范围。

 一些底层吏员的子女也可以来书院上学了。

 不错,不光是男子,长生书院还招收女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