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施父被杀-第2/3页
陈建北上前两步,拱手道;在下陈建北,曾在天任谷前与老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不知老先生驾临到此所为何事?
老者慢悠悠的从龙狈身上下来,道;老夫韦明子,八宝山中一闲人,今日有幸得见剑祖传人,果然是个个豪气冲天,名不虚传,一连数日,老夫坐在天任谷中遥望这方,时有缕缕青烟飘起,老夫担心山火祸害林野,便前来一望究竟。
欧龙阳从悬崖边上跳了下来,走到韦明子面前,老先生仙风道骨,一眼便知乃世外高人也,明人面前自不能说瞎话,小生与师叔们在此起炉冶炼铁英,那缕缕青烟便是从炉灶之中飘起的,既然已知无山火祸害,若无他事,还请老先生早些离去,可否?
韦明子点了点头,道;不愧是剑祖后人,小小年纪话语说的有理有据,不卑不亢,难得,难得,既然如此,若是老夫还倚老卖老,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那便显得矫情了
法仁殿,坐落在溪口村南侧,泉坑溪与墩头溪自殿前交汇流向瓯江,前临圣水,后靠灵山,实乃风水宝地也。
得褐须老者指导,欧龙阳坐镇法仁殿,将在这里建造一座大型的铁英冶炼场。
法仁殿左方的过远坑,黄灿灿的稀土粘泥连片生长,稀土粘泥乃是烧制陶器的上好材料,溪口余氏族人余光乃,带领能工巧匠在山梁上筑起龙窑三十六支。
对面东山下,弟弟余光地携不甘以种地为生的友人们,在山谷中筑虎窑七十二座。
以余氏兄弟二人为首的制陶人勇于发明不断创新,精心烧制出来的陶器物件精美,远近闻名,不但受到越国人们的喜爱,还远销邻番诸国。三十六座龙窑,又名哥窑,七十二座虎窑,又名弟窑。
老先生,您老是要买食皿还是瓶皿呢?
余先生能否带老夫去往展馆一看,若器物美观大气,老夫便多购一些。
我乃泥腿子出身,只是不甘于世代为农,便领着一般志趣之友谋一份事业,先生称呼断不敢当,老先生请
褐须老者韦明子在余光乃的带领下,前往陶器展馆一睹形色。
从展馆出来,沿着小道往窑洞走去,路遇匠人往池子里放入一些翠绿树叶,又操起木棍进行搅拌,韦明子心生好奇,不由的停下脚步,凑身向前问道;往池子里加入树叶与石粉搅拌有何用意吗?
余光乃也跟着停下脚步,见老者问话,便回道;烧制陶器非我辈首创,先辈们在很早以前就具备了精湛技术,只是先辈们大多以烧制瓦罐为主,不是在下自大,瓦罐之类的陶器实用不足,美观更是欠缺。
难道在池中加入树叶是为了提高实用与美观性么?恕老夫肤浅,实在想不明白二者之间有何联系。
方才说到业内术学,倒是扯远了,还望老先生莫怪,在池中加入树叶与石粉混合,是在研制一种特殊的材料,这种材料暂且就称之为釉吧,若能在碗瓶之类的土陶器上,凃上与春色大地同颜的粉青色釉,再入窑烧制,那么烧制出来的陶器将会更加的坚硬和美观,不过,不过尚在研制的过程当中,成功与否还不确定。
老夫敬佩余先生精于求精的工匠精神,老夫相信只要心诚志坚,那么粉青色的釉材定能研制成功的。
多谢老先生勉励
以溪口为中心,埠所为枢纽的商业中心已然形成
欧府,今日学堂休学,少了往日的喧闹,欧龙馨独自坐在剑池湖边观鱼赏景,回到家乡龙泉之后,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父亲一天到晚忙个不停,难得一见,哥哥也渐渐的失去本真,不再像以前那么吊儿郎当,玩世不恭了,唯有母亲还是万事不扰心,还是一样的平凡,善良和豁达。
曾经隐居海外,与世无争的一家人,如今也入了世俗洪流,人生大抵就是如此,焉能凭着主观意识而活着,人生无常世事难料,是因为人生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太多客观因素和不确定性。
虽然从不过问父亲与哥哥所行所举,同样也没有人会限制自己的喜好,可是,不过问岂能代表无视,若无意外来临,来年春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将会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是喜?是悲?是正还是邪?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
世间哪有绝对的对和错,正与邪之分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