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那里才是风水宝地-第2/3页



    除了诗词,纳兰性德还为世人称道的便是他交友广博。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为江南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

    满清入关后的几十年,很多前明的官员和文人,并不认同满清王朝,虽有朝廷主动征召,这些人却以明朝遗民自居,有的放浪形骸,有的避世隐居,不肯为当朝所用。不过对纳兰性德,这些文人却颇有好感,纳兰性德无形中为康熙一朝的清政府笼络住一批汉族文人和精英。

    纳兰性德交友的地方,就在这个亭子及其周围,名渌水亭。这小小的一方亭子下,一度成为京城,乃至大清朝的文化中心。

    在渌水亭,纳兰性德同文人们吟诗作对,谈古论今,群英荟萃,京华烟云什刹海。纳兰性德只活了三十二岁,他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基本都在渌水亭度过,他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虽是寿命不长,却是那么灿烂,如同星空划过的流星。

    水潮声和鸟叫声混在一起,传入施经纬耳里,却似是人说话和咏读的声音,施经纬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一幅幅画面,纳兰性德和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等名士交流诗词创作之法,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施经纬恨不得是真的,他就能进去见见那些曾倾慕过的名流了。

    高景行和周文博还在争论此亭风水好不好的问题,哲荣感到厌烦,不满道:“两位兄台,我们此次出来,是游玩还是吵架的?”

    高、周二人停止了争论,他们也意识到自己的失态,皆向哲荣拱手行礼,以示歉意。哲荣没有还礼,而是扭开头去,高景行有些生气,张嘴要发表不满,周文博更为老成,他连摆手示意,高景行没有骂出来,可心头不爽,暗自朝地上吐了口唾沫。

    气氛一时间很是尴尬,施经纬站起身来,念了一首诗,“野色湖光两不分,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西曛。”

    这首诗为纳兰性德所作,诗名就叫《渌水亭》,此诗很是简单,但画面感极强,诗句涌出,听到诗的人就不自觉的会想象诗中描述的场景。

    “好个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西曛!这日子想起了就惬意。”

    周文博站了起来,拍手叫好。

    其余几人也站了起来,高景行望了望外面,问道:“三位兄台,是继续逛逛,还是回去?”施经纬没有说话,而是看了看哲荣,他想,这一行四人中,最失意最苦闷的是哲荣,好比打马吊,输家不说散,赢家不能走,还是照顾照顾哲荣的情绪吧。

    哲荣头高高扬起,还哟了一声,他似是忽然想起了什么,指着对面的东南方向,呵呵笑道:“周兄,高兄,你们二位不是就风水好坏争论吗?对面才是货真价实的风水宝地啊。”

    此言一出,另三人都很诧异,周文博和施经纬狐疑的相互对望,高景行挠着头,嘀咕道,哲荣什么时候也精通风水了?周文博随即也问道:“哲荣,你何以确定那边就是风水宝地?”

    施经纬右手放在额头上,往海子对面的东南方向望去,他们面对的什刹海这片区域,被称为后海,往南逐渐收缩,越变越窄,最窄处有座石桥,这便是银锭桥了,过了银锭桥,还是什刹海,那里又被称为前海,靠近银锭桥的区域极狭,前海呈勾状延展,变得越来越宽,有了海子的规模。前海和后海之间,有块地与两片湖面相接,犹如一巨大舌头伸出,恰好将什刹海“舔”出了后海和前海两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