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名出可让万籁寂



    只不过这样温馨的氛围还没有持续多久。

    就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发出来了。

    “这点大家都知道的事情就别再说了,说点有用的吧!”

    众人朝着声音的来源地看去。

    还好,不是之前的那位少年郎,而是一袭紫衫的年轻男子。

    单看他的衣裳,就知道是附身在一位家世不凡的人上。

    他满脸阴霾,看上去就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样子。

    对于他的不客气,刘阿颖也只是捂嘴一笑,宛如一缕春风拂过,让人感到温暖和舒心。

    这笑声也似乎有魔力一般,让不少听到那紫衫少年的话语,心境起伏的人平稳下来。

    只不过有些人倒是露出了诧异之色。

    [这女子,不简单啊!]

    刘阿颖似乎没有注意到紫衫少年的不客气,只是轻笑的赔礼道歉。

    “不好意思,我们也是担心有些同学不太了解,所以解释的有点多了。”

    话语虽然看上去是在道歉,但是其实隐含着把自己等人的原因说了出来。

    只是一句话,就把不少听了之前话语而有所明白的人拉到了她的立场了。

    紫衫少年不是蠢人,自然也是明白刘阿颖的想法,也不硬着顶,只是双手叉腰,冷笑着看着众人。

    那名刘阿颖也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开始说起了大家的任务。

    “我们这些人在太原城其实已经打探很久了,也观察了很多人,很多事情。如果说最符合我们的需求,也是最符合举镜考核的,也是最能引起心中感悟的就是,黄巾之乱!”

    此言一出。

    在座之人如同冥冥之中感应一般。

    有人不禁僵直了身子。

    更有人恨不得仰天长啸。

    “就是这种感觉!”

    还有人干脆笑着感谢道。

    “多谢两位解惑!”

    也有人恍然大悟。

    “该是如此,就该如此!”

    不同人不同反应,算得上是各式各样,各有不同。

    看着众人的反应,王五郎笑着看了一眼刘阿颖。

    不用言语,意思自然都在笑中。

    也不怪众人如此作态,实在是黄巾之乱太过有名。

    前朝的四大奇书,《三国演义》哪怕是在大顺朝也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曾经前朝一位名臣解释大顺帝国的开国者张献忠、李自成之辈的发家之路,“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掠地,逐步做大。他认为他们“渐有机智”的原因:“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对于这些帝国的开创者来说,有着如何的重要性及意义了。

    而黄巾之乱则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事,也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

    汉灵帝光和七年,朝廷**、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而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

    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大贤良师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鱼肉百姓的统治者们发动了猛烈攻击。

    这次动乱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说黄巾之乱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这也是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的原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