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回 晴雯乱点鸳鸯谱,郑英下贴请赴宴



晴雯甩了甩脑袋,不去想了。

 总之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她就不信,她一个大活人,还能被这么点儿事难住了?

 如今正是秋高气爽时,她找了把小铲子和一个袋子,往厨房走去。

 空地上,小石头领着几个跟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一边嘴里嘟嘟囔囔背着《三字经》,一边拿树枝在地上默写,倒是用功得很。

 见晴雯过来,几个孩子连忙放下树枝围过来。

 “姑娘这是要去做何事?怎么自己拿起铲子来了?”

 小石头将铲子拿过去,另一个孩子接过她手里的布袋子。

 晴雯摇头笑了笑,她竟是忘了,她是有十好几房下人的主子了。

 这几个孩子的父母是她的奴仆,他们也是她的奴仆。

 作为生在新时代,长在红旗下,接受了二十多年“平等、民主”教育的大学生,她穿过来半年有余,还是没有习惯自己主子的身份,没有习惯支使下人干活。

 而看这些孩子明亮的眼眸,似乎也并没有为人奴仆的意识,只是单纯地把她当成可亲近的人而已。

 带着几个孩子进了厨房,晴雯左右看了看,指了指角落墙上的一层“白霜”,说道:“把那些白色的东西刮到袋子里去。”

 几个孩子愣愣地互相看了一眼,还是听话的照做了。

 一人撑着袋口,一人拿着铲子,小心地将那层“白霜”收了起来。

 又到茅房门口,晴雯并不进去,只让孩子们进去仔细找找,把发现的白霜同样刮到袋子里。

 她还记着,夏日的时候,慕南风将他所有的硝石都送给了她。

 那时,她竟然傻傻地全收下了。

 后来,慕南风的书童“无意”间提起,他家公子好几夜都热得睡不安稳了。

 林晴雯后知后觉,却不好意思再提起这事,只打定了主意,今年一定要收集些白霜,提炼了硝石送还给他。

 还是那句话,欠人什么都不好,什么东西欠着欠着就成人情了。

 几个孩子从茅房里出来,终是忍不住问道:“姑娘,你要这些东西做什么?这东西我们家住的屋子里也有。”

 “我家也有!”

 “我家也有!”

 ……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喊着。

 晴雯本想就在茅房和厨房里收一些好了,旁人的家是不好随便进去的。

 既然有孩子们,那就让他们回去弄了来吧。

 “那好!麻烦你们家去帮我都收集过来。”

 她伏下身子,像狡猾的狐狸诱骗白白嫩嫩的小兔子一样,悄声道,“这是我要拿来做冰的,你们哪一个收集的最多,明年我用它给谁做冷食吃。”

 “做冷食?”

 小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还是迷茫,不过很快便一哄而散,各自家去了。

 不多一会儿,他们各自抱着自己的收获跑了回来。

 “真能干!明年夏天都有冷食吃。”晴雯分别摸了摸几个孩子的脑袋,赞道。

 “姑娘是要熬硝吧?”

 姜伯不知何时走过来,提起大半袋子硝土看了看,呵呵笑道,“那可不是小姑娘干的活,就放在这儿,等老朽熬好了,姑娘再来取就是了。”

 原来姜伯也懂熬硝?古代农民的智慧也是不能小瞧的,林晴雯高兴得笑眯了眼。

 她其实只大概听慕南风说过如何熬硝,却没有真的实践过。有人愿意代劳,甚好。

 ……

 紫竹轩,薜蟠、柳湘莲等人已经离开了,宝玉还等在那里。

 晴雯也没再多待,从茶房里取了些果子,便上了马车回城去。

 行至一处书铺子,她下车又买了一本棋谱。

 回到大观园后,她没回凸碧山庄,直接去了潇湘馆。

 紫鹃在廊下做针线,见她过来忙迎上来。

 “晴姑娘来了,我们姑娘去二姑娘屋里了。”

 “哦,正好,我去那里找她。”

 晴雯应了一声就出来了,抬步往紫菱洲去。

 二姑娘迎春病了,晴雯是来约了黛玉一起去看她的。

 走进紫菱洲,眼见探春、惜春、湘云和黛玉都坐在榻边,跟半躺在榻上的迎春说话。

 看见晴雯,黛玉嘟起嘴道:“早起还等着姐姐呢,谁知道你一早竟出去了。”

 “不是知道二丫头病了嘛,想来整天闷在屋里养病,定是烦闷不已,我出去买了本棋谱,给她解闷。顺便买了点果子,给你们解馋。”

 晴雯掏出棋谱给迎春,又把装茶果的袋子给了迎春的大丫鬟司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