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买车是假,投奔是真(求票求追读)-第2/3页
大明的食盐产地,基本分为三块,西北池盐产区,主要是山陕甘宁地区的盐湖;四川井盐产区,广东、福建,两淮、山东的海盐产区。
这些地方设有官方盐场,商人想要获得特许经营权,想要进货,就得需要盐引。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在大明北部边疆屯有重兵,驻军需要大量的粮食,而当时北方人口就不多,收上来的粮税都不够养北方士卒的。
于是朱元璋设立盐引开中制,鼓励商人运粮食到北方边疆。
只要把粮食卖到驻军指定的仓库里,当地驻军就能发给商人盐引,然后商人再拿着盐引去官方的盐场提货,拿到盐之后,再运到各地卖给老百姓。
一开始的时候,整个流程的确是这样的,但很快就变了。
朝廷都知道从南方运粮到北方,一路上消耗巨大,所以把这个活外包给了商贾,可商贾也不傻啊。
这些商贾运过几次以后,发现这么运粮食换盐引不仅麻烦的一匹,而且还赚不到什么钱。
于是乎,他们干脆不运粮食了,直接在驻军的军营旁边开荒,雇佣当地的百姓做佃户,给他们耕种粮食,等当地的粮食种出来之后,直接卖给驻军的仓库,然后拿到盐引再回去卖盐。
从南方运粮?
运个屁,谁运谁特么缺心眼!
这种不从南方运粮,而是直接在当地屯田的模式,被称为商屯。
至洪武末,永乐初年,这种商屯已经遍布大明北部边疆,从西北的陕甘,到山西宣大一线,东至山海关外的辽东半岛,到处都是商屯。
孙忠平一家子都是山东人,山东本地就煮海盐,但是想要获得盐引,就得给京师的边军运粮,或者再跑远点,运到辽东。
于是孙忠平也和其他盐商一样,搞起了商屯,在辽东当地屯田,给驻军种粮。
但辽东人口太少,哪怕有人口也是朝廷发配去的罪犯,想要在当地雇佣农民当佃户也不现实。
所以他们只能在家乡组织一批乡亲父老,去辽东屯田,倒也不是常住,偶尔还会回来,可即便是这样,也算是充实了辽东的人口吧。
而且在明朝,辽东在行政规划上是归属于山东的,也就是归山东布政司管辖,所以对于山东百姓来说,去辽东都不算出省,还是在省内地盘,过个渤海湾就到旅顺了,他们没什么心理抵触。
“卧槽!盐商以为朝廷在第一层,他们在第二层,实际上朝廷这波在第五层啊,这不就相当于通过食盐专卖政策,逼着盐商自己往边疆移民实边吗,想出这法子的人绝了!”段毅听完赞叹道。
刘斌见状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还第五层,我还大气层呢,老千层饼了。’
孙忠平听不懂两人说的千层饼是什么玩意,想来可能是种面食,于是又继续讲述。
他之前一直在辽东屯田,倒是也听到了一些消息,什么朝廷远征漠北赢了鞑靼啊,什么北海内附大明啊,什么京师出现了好多北海的神奇之物啊。
他之前虽然在辽东听说过,但一直没亲眼见过。
今年在辽东屯田收了粮食之后,把粮食卖给辽东驻军,拿到盐引,他也没直接回来。
既然都去了辽东了,怎么可能只做这点生意呢,那不得亏死?
实际上,孙忠平也会从山东老家倒腾一点私盐过去。
当然,明初还没明末那么烂,对私盐查得很紧,所以孙忠平也不敢作死,他只是弄少量的私盐,专门卖给辽东的女真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