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先天五太-第2/2页
“先前我将‘太易’,‘太初’,‘太始’这三个阶段并称为‘溟涬’,而在‘溟涬’之后宇宙的发展演化可称之为‘庞鸿’。”匡节理了理头绪后开口道。
“道根建立起来之后,就自无而生有,而进入了太素阶段,太素虽然萌发了有,但却是形质不分,并气同色。”
“这‘并气同色’,说的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也就是那‘有物浑成,先天地生’。这种混沌而无端序的元气状态,是由大气充满的‘体’,却看不到它的形状。”
“这个‘体’处于运动的情况下,但其具体的运行情况却无法观测和记述。”
“宇宙的这种‘庞鸿’状态又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就是道之干。”
“道干既已生长起来,诸种物类就有了体,于是浑元之气就开始划分,分为刚气和柔气。”
“刚柔既分,气就有清浊,清气向外扩展,浊气向内聚积,两者处于内外不同的地位。向外拓展的清气,形成了天;向内聚拢的浊气,定型成了大地。”
“因为天之体属阳,就呈现圆形而且不停地运转;地之体属阴,就呈现展平的形状而安静。”
“‘天德旋,地德化,人德义’,运动的天不断施舍付与,安静的大地则融合、化生和孕育。浓郁的气积而致精气的交合,及时地蓄养了人类和万物,这就是道之实。”
在认真听完匡节所说,周秉只觉得自己这宇宙演化的认识又更近了一步,某种程度上说,这“宣夜说”之中的理念与先前所述的“宇宙元气论”有异曲同工之处。
譬如“宣夜说”中所述,“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在“宣夜说”看来,宇宙是无限的,宇宙中充满着气体,所有天体都在气体中漂浮运动。星辰日月的运动规律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性所决定的,绝没有坚硬的天球来束缚他们。
起先周秉对这无限宇宙的说法并不十分接受,原因在于在先读了“盖天说”和“浑天说”之后便先入为主地有了天球的概念。而这天球实际上也只是人为所下的一种定义,以便人们进行星象的观测和运用。
好在有了匡原和匡节的轮番点拨之后,周秉知晓了从宇宙演变这一步步历程,便打破了这重思维上的枷锁。
除了无限宇宙的猜想外,这将宇宙与元气创世结合的论调也是宣夜说的一大贡献。
“在‘宣夜说’看来,天上的日月众星,自然地在这个虚空中生成,并漂浮在虚空之中,因而星体之行止有赖于虚空中大气的作用。”
“但气的作用或气的运动不是任意的,而是存在一定规则的。譬如行星有顺逆运行和隐伏不见,进退不一的运行方式。这些都与普天下之间存在的气有关。”
“天体运行看似随意,先民以‘迟疾任情’来形容天体运行的观感,但实则并不是天体自身的‘任情’,而是天体运行所依赖的气的‘任情’。也是这一说法的提出导致了对存在于宇宙间‘气’的探索。”
周秉陆陆续续将“宣夜说”其中蕴含的思想一一道出,只可惜这第二册《从甫手稿》内所记载的“宣夜说”并非全貌,其真貌恐失传已久。
而周秉之所以如此赶着来通过考核,也是想看看第三册的《从甫手稿》里会不会有更多的线索。
可在周秉通过了考核拿到这第三册的《从甫手稿》后,周秉发现颜从甫并没有记录与“宣夜说”相关的内容在第三册里面。至此,对于宇宙的三大构想,“盖天说”、“浑天说”以及“宣夜说”便告了一段落。
至于这在周秉读来灿若明珠的“宣夜说”为何会失传,周秉扼腕叹息了许久过后也进行了一番细想。
有可能是因为在“宣夜说”里所表述的更多的是偏向抽象的,对于宇宙的本源性的问题思考,而并非类似“盖天说”或“浑天说”一般有具象的,对于宇宙可观测可应用的理论实践。
由于在天文发展上缺乏测算数据和方法作为支撑,这“宣夜说”也因此被当作了一种思辨假说,慢慢就失传于世了。
当然“宣夜说”的贡献不止于无限宇宙的构想上,颜从甫在第二册《从甫手稿》的末尾处略略提了一笔,“宣夜说”还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以用阴阳观点来进一步“推步”,既进一步推算天象历法的方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