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徒有归飞心,无复因风力。-第2/3页



    因此最早被波及到的,反而是杨紫穹和张卫建这样的中层演员。因为底层演员工价低,而且什么活都能接,而他们显然不可能这样。

    熟悉香江娱乐圈的人都知道,1992年是香江电影的黄金巅峰期,港产电影本地收入达到了史上最高值——12.4亿港元。海外收入也达到了巅峰值——18.6亿港元。

    92年为什么这么强?

    因为周星弛的五部作品《审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记》《武状元苏乞儿》《鹿鼎记2》票房大爆发,包揽了那一年票房榜前5名,这一年也被称为“周星弛年”。

    但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树大招风绝不是说说而已。王京多年后在节目《圆桌派》上公开表示,香江电影的没落,便是从周星弛的《济公》开始。

    当年台岛片商王英详以3000万的价格买下此片的发行权,然而该片上映后票房惨败。因此台岛片商意识到港片并非是电影市场中的“灵丹妙药”,于是集体要求降低价格。

    但这个要求却被香江电影公司拒绝了,因为长期以来台岛电影都是以港片作为主要来源,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港片,台岛院线将没有新电影能够上映。

    然而香江电影人这一次却要为他们的傲慢付出代价,因为台岛开始大规模引进好莱坞电影。

    香江本身就这么点地方,此时人口也只有五六百万,先天不足的情况下香江电影之所以能够腾飞,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依靠台岛两千多万的电影市场让它吸血和无条件的供养。

    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台岛电影基本上名存实亡,完全是敞开怀抱让港片跑马圈地,之前港片在台岛享受本地化待遇,发行不受限制,税率低,说好听点叫港台一体化,难听点就是港片的后花园。

    台岛片商是从1993年开始撤资的,自此港片失去了最重要的市场来源。香港电影的溃败的导火索,就是台岛这个最大买家的撤退。

    1996年港片收入已跌至1992年的近一半——6.59亿港元。更致命的是港片的海外收入跌得更狠:

    从95年的11.6亿,一下跌到了96年的4.3亿。跌幅高达63%。

    为什么香江电影发生断崖式衰落的年份是1996年呢?

    因为这一年台岛彻底放开了对西片的限制,自此宣告台岛电影市场彻底沦为好莱坞的殖民地。

    王京特地把星爷单拎出来讲,当然不排除可能有一些个人因素在,但也说得过去,谁让星爷当时风头无两嘛!

    当然了,台岛片商也不可能因为一部电影赔了钱,就要求港片整体降价。其实是以《济公》为代表的,一大批头部香江明星主演的港片逐渐都开始不赚钱,只是这部电影赔的最多引爆了这场矛盾冲突而已。

    不过王京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在台岛发行港片为什么赚不到钱了?为什么台岛观众突然不爱看港片了?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90年代初,以《终结者2》和《侏罗纪公园》为代表的好莱坞电脑CG大片彻底兴起。

    通过票房数据比对不难发现,港片衰落是伴随着好莱坞的东进和全球化进程的。

    这是一种全新的物种入侵。好莱坞大片以超前的CG特效、宏大的叙事模式、独特的剧情设定,对港片乃至于国产电影进行了全方位的降维打击。

    几年之内,香江60%以上、台岛90%,泰国80%、日本65%的市场份额相继失守,亚洲成为好莱坞电影发展最快垄断性最强的海外市场。“东方好莱坞”原有的市场影响力彻底退位让贤。

    事实上不光是台岛观众顶不住,甚至就连香江本埠的观众也没扛住,93年的《侏罗纪公园》在香港狂收6189万票房,比港片年度冠军《唐伯虎点秋香》多了2000多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