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回 木头人木锁连云 王小Q玄功搬山



木头人一听,伸伸腰站了起来,一哼气说道:我差一点儿就成功了,没想到碰见你这么个拦路的主,气死我也!

 王小q笑道:也不能这么说,我是在给你积德,干坏事是要遭天谴的,修行百年不易,何必自毁道行呢?

 这个木头人也有来历,话说清嘉庆6年(1801),济南章丘博平村发生了一件轰动全村的大喜事。这年村内有叔侄二人同科考中举人太学生,殿钦赐翰林院检讨,村民称为南北翰林。北翰林是叔辈,名刘其深,字静奄。南翰林是侄辈,名刘靖远,字安候。二人性格相同,聪明好学,为人忠诚善良实在。

 这日叔侄二人同时进京上任,全村男女老少十里长亭为之欢送。这是博平人民的骄傲,也是博平自古以来文化底蕴的彰显。二人在翰林院掌修国史,制诰史册,修书撰史,执文瀚之事,其职颇为清要。

 这一天当朝内阁大学士,太子少保刘墉来翰林院训察时,听说有两位刘姓翰林是山东人。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因是刘姓又是老乡,家乡之情悠然而生,立马派人引见。刘其深刘靖远拜见刘墉,刘墉不见则罢,一见大惊指着刘靖远道:你可是刘靖远?

 刘靖远答道:正是。

 刘墉道:你还记得我当年在济南筐市街你哥俩开的醇医堂药铺住过一宿?咱们是老乡,今天又在这里遇着真是缘分!

 原来刘墉当年到济南办差,巧遇同姓又是老乡的靖远之兄刘芳远,就在芳远药铺住了一宿。当时刘靖远正在醇医堂读书,因此结识。叔侄二人忙再跪拜道:学生眼拙,有所冐犯之处望大人恕罪。

 刘墉道:不用客气,在这里遇着真是缘分。改日可到我那里做客。

 叔侄二人忙拜谢道:谢谢刘大人的抬爱,学生怎敢惊动大人。

 刘墉道:咱们是当家子姓刘,又是老乡,还是老相识就不必客套啦。改日我派人来请二位。说罢打轿回府。

 你道刘墉怎么想的,他想找机会提拔他叔姪俩。

 这一日刘靖远叔侄二人正在翰林院,有差吏来报说:刘墉大人请二位到府上以叙。二人忙更衣整冠跟差吏去了刘府。

 二人拜见毕,刘墉便道:今天请二位来是想把你们引见给皇上,如皇上有什么应允之事,你们马上叩头谢旨龙恩。现我领你俩到殿门外等候,听我呼唤。

 于是三人来到殿外,刘墉急步进上朝大殿。这时众臣已全到,刘墉故意晚来,嘉庆帝见刘墉来晚便问道:刘爱卿为何来迟?

 刘墉忙跪拜:回皇上因我家来了两个小人是老乡,所以来晚望皇上恕罪。

 嘉庆帝一听奇怪,心想什么小人?于是道:刘爱卿,什么小人我倒要见见。

 刘墉忙道:他们在殿外我便去叫来。

 于是刘墉忙把二人叫入殿内,二人慌忙跪下叩头。嘉庆帝一看下边所跪之人便对刘墉:刘爱卿这那里是小人,这是两个大人呀。

 这时刘墉忙叫他俩谢恩,皇上自知失口但不能失言,接着说:二位在什么地方工作?

 刘靖远忙先答道:回皇上,我们俩是翰林院检讨。

 皇上一听心想:好啊,二人够封官的资格,便说道:二位爱卿天天在翰林院劳作很是辛苦,可愿出去走走?

 二人忙跪答:在什么地方都是为国为皇上效劳是应该的,在翰林院很好,不辛苦。

 皇上一听他们没有出去的意思,也沒再说什么,便叫二人退下。唉人啊!老实实在是优点,但太老实实在就成了缺点啦!错!他爷俩并不傻,他们看到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如在翰林院为国做点实事,还能多学点知识,不进官场,少惹心烦。

 刘墉精心安排提升他俩的好点子,就这样化成泡影。刘墉也是大度之人,他认为人各有志,勿需勉强,所以在言语上没有埋怨他俩。

 几日后刘墉派人给他爷俩送来一件礼物,精制楠木盒包装,打开一看是一尊雕刻精细的木头人,木头人面部表情和善,憨厚,忠诚。二人一看心领神会,对视一笑,精心地保护起来,退休还乡带回了老家博平,设灵台祭奉。世代祖传一百余年,后期不知去向。

 木头人失落于山林之中,受日精月华,逐渐有了灵气,但他不知好歹贤愚,多了一份暴戾气与**心。他无意中得知神龙将要降世,于是便想投入门下,以求得道,却苦于无觐见之礼。谁料半路上碰见古银杏华冠和万丈柏赶山游玩在外,心中大喜,他知道这两位乃是锦屏山镇山之宝,可做献给神龙的礼物,但又怕自己法力不敌,只好施巧计图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