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宝钞之威(下)-第3/4页
直到战国末期,齐国衰落,稷下学宫的学者们,也纷纷出走。时任秦国丞相的吕不韦,大肆召集门客,稷下诸子们便携带着黄老学说,纷纷投奔于他。
但直到秦王赢政一统天下,实行焚书坑儒,独推法家为尊,黄老道家算是在这一时期,短暂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么黄老道家,到底阐述的是一种怎样的的思想呢?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击败项羽,西汉王朝正式确立,但此时的西汉王朝,正面临着无比尴尬的三个境地。
第一就是秦国当时变法失败,当时百姓面临的严酷刑法,可谓是闻法色变。在治世层面,已经完全不可能延用前朝的路线。
第二就是新朝建立,百废待兴,无论是百姓还是汉高祖刘邦,当时都没什么家底,以此可以去大兴土木,去建立什么礼乐设施,和圈养大批的儒生,去走儒家那一套,也行不通。
第三就是刘邦这个算是草根出身的帝王,对治世那一套确实不是很敏感,所以通俗易懂的黄老之学,就很自然的成为了西汉建立之初的不二之选。
其实黄老之学的治世之道,可以概括为两个字,那就是“无为”!其实这两个字,也是我们对老子道家思想,误会最深的两个字。
而在五千字的《道德经》之中,无为二字出现了十二次之多,在另一本道家奇说《庄子》的《南华经》中,更是出现了六十八次。
其实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的无所作为,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那么到底什么是“无为”?
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中就有这样的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不仁慈,把万物看成是草扎成的狗,圣人不仁慈,就会把百姓看成是草扎的狗。
这里的刍狗指的是古代祭祀时,用到的一种低劣的贡品。咋一看,这两句话的意思极为残酷。其实这两句话,就是对“无为”的最好的诠释。
天地因为对万物不带有任何的感**彩,所以不会刻意偏袒或怜悯任何一个人,世间万物只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既是天地的无为,也是万物的无为。
而因此引申到治世。在西汉建立之初的社会环境,百姓已经经不起,任何有主观意识的有为,于是西汉首先提出了无为而为的治世方略。
第一重法轻罚,指的是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废除前朝的酷刑,为百姓营造一个无为的生存环境。
第二就是重守轻更,指的是不要轻易变更百姓之前的生活习惯,尽量恪守旧制,以此形成一个无为的生活状态。
第三就是重简轻繁,尽可能的废除一些儒家思想中的一切繁文缛节,诗书礼乐那一套,一切从简。统治者要把自己,当作黄帝时期的那种部落首领,与百姓共同生息,以此树立一个无为的形象。
第四就是重俭轻奢,减轻赋税。比如汉文帝时期,准备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这相当于十名宫女加起来的财产,他只能作罢。
于是在这种无为的状态下,百姓充分发挥出了自己主观能动性。天下祥和藏富于民,民间有闲钱的人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一些不甘于只种田的人。于是商业、矿业、手工业等,就很所以然的发展起来了。以此也就从无为,过渡到无不为,和无所不为了。
在西汉最富足的时期,到了什么程度,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叫,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基于外,**不可食。听说是国库里的串钱的绳子,都腐朽坏了,钱数都无法数清。国家仓库里的粟米,多的都流了出来,甚至好多粟米腐烂的不能食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