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技-第6/7页





    就这样,耐克公司的前身——蓝绶带公司诞生了。这家小小公司,由耐特、鲍尔曼等几个人组建,资产只有1000美元。一后,日本方面送来200双运动鞋,公司才正式开始营业。

    后来,日商鬼冢虎察觉产品销路不错,便要求鲍尔曼他们先款后发货。这样一来,他们的资金压力加大了,只好加倍努力销。鬼冢虎还常常不按期交货,甚至把一等品偷偷地留在日销售,把次品送往美国。一次,鲍尔曼他们收到一批鞋,顾客了两个星期,鞋底鞋帮就裂开了。

    鲍尔曼的公司销量不断上升。1971年,鲍尔曼的公司销售已超过600万美元。鬼冢虎派人来到美国,提出由鬼冢虎购买尔曼公司51%的股份,并在5个董事中占两席,如果不答应个要求,立即停止供货。对日商的一再刁难,鲍尔曼和耐特忍可忍,断然拒绝这一无理的要求。凭着自己的设计专利,他们快找到了合伙人,并且就在这年年底正式改名为耐克公司。

    美国的大制鞋商,特别是最大的阿迪达斯公司,根本没把耐克这销量仅几百万的小公司放在眼里。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形势逐发生了变化,不少运动员都喜欢穿耐克公司的新款运动鞋,这,阿迪达斯等大公司才着了急,千方百计想挤垮崭露头角的耐公司。

    1976年,耐克公司的年收益接近800万美元,比起数十亿元的阿迪达斯,当然算不了什么,但阿迪达斯已感受到它的潜威胁。当年的奥运会,照例是商家的必争之地,特别对体育用公司更是这样。耐克派了9名推销员参加,阿迪达斯却派了300人,组成一支强大的推销队伍。耐克花去推销宣传费7.5万元,阿迪达斯却花费600万到900万美元。实力雄厚的阿迪达争取了相当一批冠军获得者试穿他们的运动鞋和运动服。而克好不容易才争取到一名有可能拿到金牌的马拉松长跑运动签约穿耐克鞋参赛。谁知就在这名运动员进入赛场的前一分,某大公司做了手脚,使他脱下耐克鞋,换上了别的品牌鞋。

    耐特正巧在电视上看到了这一幕,气得一夜未眠。

    1980年前后,体育运动变成了时髦风尚,尽管并非人人都事体育运动。电视屏幕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介绍包装精、不用熨烫的运动服和式样新颖的运动鞋,以及几乎天天都有体育比赛实况转播,使任何人都无法抵挡体育运动的诱惑,即从来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也为之怦然心动。体育运动的魅、活力、意志力和获胜的喜悦,促使人人都去穿运动鞋和运动。于是,人们开始将美国黑人流行艺术引用到运动衣和运动上,使之成为时髦的标志。

    耐特很快看出了体育用品市场上这一重大变化。他一方面持初衷,坚持办体育用品公司,而不办时装公司;另一方面又取了产品多样化策略,除生产运动鞋外,还推出了童鞋、非运休闲用鞋、旅游鞋、工作鞋和运动服装。由于这一举措,耐克司的销售额当年就猛增50%,纯利几乎增长了一倍。

    在广告宣传上耐特极为注意迎合美国人的流行艺术意识。

    广告既强调体育运动,又具有强烈的煽动性,起着流行时尚的导作用。耐克公司加强了与体育界颇具影响力的运动员的合,这些人物均属备受广大青少年崇拜的“好斗型”选手。例如球名将阿加西,他留胡子,长发蓬乱,将牛仔裤剪短当网球裤,而这种牛仔网球裤也就成了耐克公司的特色产品;还有网球明麦肯罗,人们老是看到他在网球场上大发脾气,与权威们争;黑人球星乔丹是美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由他参与设计生的航空乔丹运动鞋,成了耐克公司获利最多的产品。有了这大牌体育明星做活广告,耐克运动鞋已不再仅仅是运动鞋,而了时尚与社会地位的象征物。阔气昂贵的运动鞋成了追求时的美国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耐克公司的产品就像其流行艺术一样迅即在全美国走俏。耐克鞋店纷纷在各地涌。为赶时髦,不少人甚至不惜驱车50英里去买耐克鞋。在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耐克鞋出尽风头,不少体育名将借它赢得了金牌,这与4年前形成鲜明的对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