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夷洲胜景
顾佑不知自己睡了多久,当他恢复知觉时发现自己已被带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地方。
他身处在陌生的小屋里,置身于一张竹床之上,身上的衣服倒还是原来的衣服,而且还有人给他覆了一层薄薄的麻布被单。
顾佑抬起头,随之便看到窗外景色:整个竹屋都搭建在山崖绝壁之上,这里的树木要比吴郡繁盛得多,而且仍是一片青绿颜色,窗外吹来的风也从寒冷变为温和了。他这一觉至少被向南带了七八百里!
门开了,王羲之走进来,这时顾佑才终于看见了他卸去妆后的真实面容,这是一个外表至多不过四十岁的中年男子,三绺长须垂至胸前,金冠鹤氅,腰佩仙剑,身长九尺,面如冠玉,仪表凛然,同顾佑往日看到的平凡老者“邵逸”完全两人。
“后生便是顾佑吧,正是贫道苦苦寻找十八载的人。”虽然顾佑比王羲之年轻许多,修为更是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位原本高高在上的灵宝派掌门面对床上的年轻人,语气却相当谦和,甚至让顾佑觉得对自己还有几分恭敬之意。
“仙长,我现在是在哪里啊!”顾佑不禁叫了起来,他不敢想象在他失去知觉的时间里已经飞出那么远的距离。
“现在我们正处在临海郡外洋夷洲群山之中,这里是贫道平日隐居之地,距吴郡有千里之遥。”
“夷洲……”这个神秘的地名顾佑只有朦胧的印象,是从他那游历江湖的舅舅那里听来的,据说位于东南大海之上,离大陆有几百里,自古不通华夏,缈无人烟,同时这里冬无霜雪,四季草木繁盛,只有少许遭遇海难的渔人或海商会在那里暂避风浪,把夷洲的零星知识传回江南。
眼下王羲之这样的修仙高人不但知晓远在海中的夷洲,甚至能在夷洲山中结庐隐居,过高山大海如履平地,这已经完全出乎顾佑意料了。
“仙长前日为何化妆成老者?”顾佑对王羲之外形的巨大变化还是不大敢相信。
“贫道毕竟掌管着天下第一大派,声名在外,又是遍历江湖寻找有望成仙之人。若不加化妆掩饰,即便微服出行也难免被人认出,徒添波折耳。”王羲之解释着。
顾佑对这个“天下第一大派”此前也多少有耳闻:自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来,连绵的战乱几乎摧毁了儒家法统,在胡汉纷争的北方儒学已经几乎销声匿迹,在东晋正朔所在的江南儒学也渐趋冷遇。佛教自东汉时从西域传入,在北方或有发展,而在南方只会被斥为“胡教”而更受冷遇。
三教之中,唯有主张清净自然、长生成仙的道教最受饱经战乱的统治阶级和普通民众的一致欢迎。不但士子多习老庄玄学,好谈玄论道,民间也是大小道派层出不穷,知名者有天师道、太平道等多家,而最受朝廷看重的大门派莫过于灵宝派,说是“天下第一大派”也算名副其实了。
顾佑见王羲之示意他起身,也翻身走下竹床,跟随王羲之走到竹屋门口。放眼望去只见竹屋四周全无平地,完全悬在山崖之上,背后是百丈峭壁,陡不可攀;举头是茫茫云海,触手可及;脚下是莽莽山涧,深不可测。顾佑根本不知如何下脚,倒吸一口凉气。
“后生,学道之人必学炼气运气,修为上乘之人便可以气御剑,仗剑飞行。若能达真人一般修为,即使手无仙剑,折一根竹枝就可遨游于九州四海之上,与紫鹤为友,白云为邻。”在顾佑犹豫的时候,王羲之和蔼地挽住了他的臂弯,这让顾佑甚至不由得想到了他早逝的父亲。
顾佑望见王羲之手一扬,腰间那把仙剑顿时从剑鞘中脱出浮于空中,现出笼着一层薄薄金光的本体,那金光相当纯净,找不到一分一毫的异色,虽然谈不上很明亮,但给顾佑带来的是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甚至一直沁入经脉深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