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纨绔-第2/3页
    
    “怎么,顾大公子恼羞成怒,带人去打你了?”
    “呃···”邓源沉吟了一下,决定坦率一回,把的邓鼎城造下的孽简单讲了一遍。最后说:“父亲怕我和后母起冲突,便让我换个住处,其实就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意思。”
    归雨宁本是开个玩笑,没想到引出这么个伤心的故事,沉默良久,叹道:“人生在世不自由,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邓源附和着深沉了一把:“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归雨宁一怔:“你还学过佛理?”
    “没有,只是有感而发罢了。”
    “年纪不大,暮气昭然。”归雨宁努力扭转气氛。
    邓源一笑:“好在我已经习惯了。”
    归雨宁便道:“是啊,虽然有些不自在,但听说你现在也是一群人围着伺候,颇有些纨绔子弟的做派。”根据昨日老仆胡伯的念叨,那可是“行李拉了好几车,五六个仆人跟着”的大户人家。
    “下一步就是领着两个恶奴上街,调戏良家妇女了。”
    “呸,没正经!”归雨宁白了邓源一眼,邓源魂飞走了一半。
    “听说苏州府盛产风流才子,我不能落后。”
    “人家是风流才子,你说的是下流胚子,不能同日而语的。”归雨宁认真地说:“说起才子,苏州也多年没出过真正的才子了。”
    邓源知道,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归雨宁眼界很高。寻常读书人在她眼中,不过是些书呆子。“在你眼里,哪些人算得上风流才子?”
    归雨宁以手托腮:“大明第一才子,当属唐寅。”
    这个答案在邓源的意料之中,轻笑着唱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桃花当酒钱。”他本就音色不错,在后世听过谱曲改编后的《桃花庵歌》,此时低声唱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归雨宁眼前一亮:“你也读过唐寅的诗?”
    邓源道:“没有这点杂学傍身,怎么让顾家大公子落荒而逃?”
    归雨宁“嘁”了一声:“方才也不知是谁说不愿出那个风头。”
    邓源正色道:“身为一名读书人,若是不知道唐解元,这书不白读了么?”
    归雨宁道:“可惜好多本地的士子,只知道唐寅这个人,却从没读过他的诗。”
    邓源道:“唐解元的才名,是要著之竹帛,流传千载的。至于那些腐儒,没读过唐解元的诗是他们的损失。有些所谓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寻章摘句,不提也罢。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说完,端起茶杯一饮而尽,眼睛望着头顶的葡萄藤,若有所思。
    归雨宁大感意外。李贺的《南园》诗,是归昌世时常吟诵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这首诗所表达的愤慨无奈,放在这个年代,尤其恰当。想不到这位商人之子也有同样的见地。
    邓源情知这一波装逼成功,缓了缓神色,道:“见笑了,一想到我自己也免不得要做那些无用功,便有些上火。”
    “不见得啊,”归雨宁认真地说:“读书应考是正道,即便风流如唐解元,年轻时不也热衷举业?只是后来时运不济,无法再走这条路罢了。”
    “也许功名与才名真的无法兼得。唐人张继于羁旅之中写下千古名篇《枫桥夜泊》,他若是科场顺利,估计只会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写不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而唐解元若是真的连中三元为官做宰,于他本人固然是幸事,而对于我们这些后辈末学来说,则少了那么多诗可读,少了那么多画可看,岂不是泱泱中华文化的一大损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