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 三孤已稳,三公可期-第3/5页



        刘健道:“新建伯年轻气盛,以其节制宣大军务,会不会过于激进?此处军务当由老成持重之人来处置为好,以前户部左侍郎许进,方是上上之人选。”

        朱祐樘面色微微不悦道:“到这时候,还要以其年轻气盛,来阻断朕的用人吗?新建伯是年轻,但为官这两年,做事也愈发沉稳,其有短暂巡抚大同的经历,在奴儿干都司平肃女真人时,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威宁海和官山两战,已让他趋于成熟,朕对于他节调宣大等处军务,并无所顾虑。”

        朕就觉得他行,你们想咋地?

        “至于刘阁老所说的许进许卿家,他是有资历和威望,如今在偏关为巡抚,协同新建伯,另还有身在宣府的马中锡,二人都是年老持重,相信能对新建伯处置宣大军务提供足够的支持。至于大同之地的巡抚,也一并由新建伯兼任了吧。”

        将王守仁从大同巡抚,提升为宣大总制,却没有卸任其大同巡抚的位置。

        这说明,皇帝已准备将宣大一线的防务要点,从宣府迁到了距离京师更远一些的大同。

        因为王守仁兼任大同巡抚,这会令大同在宣大战略意义上,无限制提高,也会间接也说明,皇帝准备把宣大一线彻底交给张周的人来打理,至于许进和马中锡,也不过是临时的人选,回头要撤换他们,大概也只是皇帝一句话的事。

        刘健听了就很上火。

        难怪今天让我们内阁也来了,感情所说的事,都是关乎到整个西北格局的大事,偏偏陛下不想拿到朝堂上去廷议。

        这是在跟我们商议吗?

        根本就是通知我们一声的,什么都是其定好的,还要我们干什么?

        李东阳道:“陛下,不知蔡国公和前偏关巡抚王琼回朝之后,将作何安排?”

        李东阳也算是明眼人,知道反对不了,那就问点直接的,也算是问清楚状况,让我们传统文臣有时间去准备应对了。

        朱祐樘先前刚以皇帝的威严,接连决定了几件事,如果这时候连例行通知都不想说,那就有点对不起这些陪他经历过风浪的大臣。

        所以李东阳把朱祐樘的脉也是很准确的。

        “朕以秉宽回朝,为兵部尚书,至于现兵部尚书马卿家……朕想以你为吏部尚书,主持朝中官员考免之事。”朱祐樘直言了,“至于王琼,他回朝后,就取代许进为户部左侍郎。若是诸位卿家没意见的话,来日在朝上,便如此做推选吧。”

        提前内部商定人选,再做廷推。

        等于说是以公平公正的假象,行皇帝直接任免之举。

        有点那传奉官的意思了。

        但跟传奉官不同的,是皇帝对于张周和王琼的任用,到底还是在“一定合理范围之内”做出的调派,毕竟王琼先前已是大同巡抚,调京师当个左侍郎怎么了?张周已当过南京兵部尚书,调回来当个兵部尚书也没问题吧?

        李东阳进一步问道:“陛下,不知南京军务当由何人来参赞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