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第8/11页
虽然有折叠删除拉黑,但是那是一种对未来的处理,不是对过去的追究。
你真正亏欠的是没有像我一样事先同意的其他人。
真正会令我在意的,是你对其他人的爱,而不是将其他人置若罔闻而专注在我身上那些东西。
这在我看来不但不会令我萌生好感,反而是越“专一”、越炽烈、越减分的。
爱我即爱我所爱。
你眼中、口中、心中没有他们,你的眼中就其实没有我。
22)我写的这些东西几乎不会提供来源引用,也并不会给出每一步的论证。
我一向选择只写那些我认为你在足够真诚而且有对应经历的前提下,仍然不容易凭自己直接想通的那些断点。
只替读者补上关键的那一环。
这首先是因为我只有这样的精力——说直白点,就这条件,你挑剔也没啥用。
其次是因为这些东西本身就是力求避免建立在“因为某人那样说过”这种依据之上的。定义和论证都给了,直接看定义和论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验证。
其他人没谁有资格为这些东西背书,因为ta曾经说过,而且ta很伟大,于是你的人生就应该怎样怎样过吗?如果哪天那个人被察觉说的是错的,这些论述就要连环倒塌吗?
所以毫无引用的意义。
第三,真正要想从外界受益的人,总是分得清谁是主动,谁是被动。
自己去考虑使得这些东西可以成立的语境,是从这些东西里受益的天然前提。
对于有缺环的表达,有人将原命题自行补强然后讨论仍然存在的疑问,有人将原命题补弱然后发表不屑一顾的贬斥。
只有前者有资格得到在意,后者根本没有活醒,还欠生活的耳光。
而对于前者,有时候你无法理解是因为你并没有经历过必要的体验,所以全靠理论认识补不上被省略的缺环。这种情况意味着你的时候还没有到。这并无贬义——谁也都是先上一年级,再上二年级……然后再上大学的。直接询问大学的问题,有时候唯一的最短路线就是让你先把一二三四……年级都上掉,那是无法用简单的描述来替代的。
这种时候只能说“再过些年再回来看”,别无他法。
而只有在既补强了、又有经历了的前提下,仍然保有的疑问,才的确是我的表达过于省略或者的确是错的。
基本上只有这最后的一种疑问会导致内容的修订。
望周知。
23)我回答的对象不是题主,而是是看到那个问题会点进来的人。
这是对于很多人很在乎的“离题”问题统一的回复。
我回答的不是题主的那个问题,而是关心那个问题的人真正想要解决的那个问题。
因为绝大多数问题本身就问错了。
连题主自己,问的都不是自己真正想问的那个问题。
这是解决自己问题的最大屏障——无法解决问题的人,首先的困难是缺少提出正确的问题的能力。之所以找不到答案,是因为问题本身就提错了。
关于“离题”的提醒,不必再重复。
24)从现在开始,接受评论区指出“这个说法可以改得柔和一些“的建议。
人们很难接受别人对他们不认同甚至担心受其伤害的观点如此肯定。这可以理解,不演化成对人的攻击行为也是人正常的权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