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招护院-第2/3页





    回到家,杨峥先把自己的一支燧发手枪整理好,与20发纸壳定装颗粒火药弹一起打包好,用“开创革新”的笔名写一封信。

    信里详细介绍了钻床和这支燧发火枪的制造过程,附有图纸,还有长枪的简单设计图,以及燧发火枪的战场常用战斗方式。

    然后交给邮差,让邮差加速寄过去,南京离歙县不是太远,估计一周内能到。

    若自己发生不测挂了,还有毕懋康延续燧发火枪和台钻的技术。

    搭上毕懋康这条线,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林老板可能会暗地里使坏,得防着点,因此杨峥准备好后,到城外流民营地招人,招几个护卫,有工匠的话也要。

    最好找个小丫鬟,咱也过过地主家傻儿子的**生活。

    李大志买来很多粮食布料棉花等物,请邻居妇女做成衣服被褥,准备接收流民。

    同时通知徐迪,让徐迪找人给徐家农庄带话,让工匠们多打造加工几支燧发手枪。

    再租个房子,家里住不下几个人。

    城外流民还是那么多,每个城门处都聚集着好几千人,搭建一个个简单的窝棚居住。

    流民在江南这鱼米之乡不容易饿死,每天都有人施粥,或以认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的名义,买人做奴仆。

    老朱知道奴仆的苦,制定的大明律禁止民间拥有奴仆,虽然这禁令和废纸一样,但面子工程得做好,奴仆都有主家认亲的名义。

    杨峥来到流民群里,流民们吃不饱饭没力气,以各种姿势躺地上,微微伸出黑瘦的手讨要食物,很多流民连话都不愿意说,只为节省一点力气。

    流民营地里死气沉沉,每个人都衣衫褴褛,甚至遮不避体,瘦的皮包骨头,都脱相了。

    很多流民躺着一动不动,似乎连呼吸都感受不到,也不知道还活着没有。

    婴儿饿的头大身子小,连哭都哭不出来,他娘却没有奶水,甚至没有娘。

    小孩失去活泼,小小的眼睛里没有一点神采,又脏又瘦。

    老人很少,估计早就饿死了,妇女也很少,要么饿死,要么卖了换吃的。

    青年没有一丝生气,对未来的人生没有希望,只期待眼前能有好心人施舍点吃的。

    王朝末期的百姓,怎一个惨字概括啊!

    杨峥蹲在一个家口少,只有儿子的青年面前,他的骨架比较大,以前力气可能不小,若将养一段时间,可能成为彪形大汉。

    有家人,才有顾忌,才会安心做事赚取生存资本,不然杨峥怕自己镇不住单身汉子。

    “兄弟,哪里人?”

    青年有气无力道:“山西大同的,好心人给点吃的吧。”

    杨峥问:“你有手艺吗?以前做啥的?”

    青年道:“俺只会种地。”

    杨峥道:“把你儿子卖给我,你儿子能活下去,你也能活下去。”

    青年眼睛里稍微有了点神采,是愤怒。

    “俺不卖儿子!”

    杨峥赞许道:“好样的,我在招护院,来给我做事,管你们父子吃穿住,来不来?”

    青年疑惑问道:“你刚才?”

    杨峥笑道:“刚才试探你呢。”

    青年大喜:“来!以后俺父子俩就跟着少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