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7 北伐狂魔——史虚白
史虚白是位不怎么狂的狂士。
对于他看得上的人,欣然交友;对于他看不上的人,例如宋齐丘,刻意甩脸;对于一般人,大概还是能做到以礼相待。
徐景通应该是要被史虚白划入一般人范畴的,可惜他因自家老爹和宋齐丘而被迁怒了。
所以才出现了眼前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
作为和韩熙载一起从山东跑路到江都的生死之交,史虚白如何能不知道自己的好友收下了一个“好学生”。家世好、人机敏、性格良善,各种意义上的好。
能大上午来家中,还受到韩林礼待的少年,也就徐景通一人。
而徐景通喜欢自称李璟,非要给自己套上一层马甲的小小癖好,也早就被史虚白知悉。
但因为徐景通亲亲老父亲的原因,史虚白对于徐景通也不是非常看得上。
也没办法看上,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有什么可让人投效的呢。
韩熙载能够乐呵乐呵地做一个校书郎,以及辞去校书郎一职,专心成为徐景通的老师,是因为他韩熙载才二十六岁。就算花上十年,他韩熙载也等得起。
但是,史虚白自己已经三十四了,在十世纪的五代,这年纪都能自称一声老朽了,家庭殷实的话,当爷爷了都是极有可能的!
自认自己的才学不逊色于宋齐丘的史虚白如何能容忍自己被徐知诰仅仅用一个校书郎就打发了。
谁说在古代就没有工作年龄焦虑了?史虚白绝对不认,他认的是成名要趁早,在五代十国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时代之中,只有尽快展现自己价值的人才能够好好地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活下去。
在华夏的每一位读书人,不管他后续变成什么样子,但是在一开始,都是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的。这是泱泱华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读书人基本心态。就连戴季陶都在五四运动时期算是新文化运动的带头人呢。
因看不惯沙陀蛮子的粗糙治国,而在嵩山隐居著书的日子,史虚白已经吃够了苦头。不是生活上的清贫,而是精神上的苦闷。年岁一年一年在长,社会化的评价却原地踏步。这虚度光阴的感觉,如何能让人不疯呢。
史虚白原本以为薄有贤名的徐知诰是自己的明主,但后来才发现,终究是自己错付了。
徐知诰不仅仅对于自己的封赏不厚,而且对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应平平。封赏不厚,能忍,嵩山都能过,在江都更能过。但是对于自己北伐的政治主张的不赞同,那就意味着自己的前途可以一眼看得到头。这才是让史虚白最为不能够忍受的。
现在,他在心灰意冷之下,准备退隐庐山。既然不能够在朝堂之上为天下苍生谋福祉,那便在山水之间为自己寻找心灵的慰藉。
国家不幸诗家幸,这句话不假。每一句传世名句的背后,都倾注着创造者最为炽烈的情绪波动。史虚白觉得自己的情绪波动都要把自己的脑壳子给劈裂开了!
有这种心态的史虚白如何会去主动搭理徐景通的。(现在就算你爹来搭理我,没有三请三顾也是不行的。谁还没点小脾气了!)
——————我是尴尬的分界线——————
好在这个尴尬的气氛持续到韩熙载起床出门之后,就结束了。
一看这个氛围,就知道自己亲亲兄长的孤高癖又犯了。至于自家学生,才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对一个孩子能有什么要求呢。
赶紧坐在两人之间,准备给双方之间做了一个介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