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五十四章:艺术投资者



片刻之后,朱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苦海常作渡人舟。”

 “张先生收藏的观音造像,选用的是上等的和田玉籽料,晶莹剔透,实属精品。”

 “此观音像的雕刻工艺也是堪称一绝。高髻盘起,双目微闭,嘴角上挑,将观音菩萨的慈祥和凝重完全体现出来。”

 “最为神来之笔的,莫过于眉心。”

 朱老先生将观音菩萨像托举起,展示给其余人看。

 只见菩萨像的眉心部位,镶嵌着一颗红色宝石。

 “这种制作工艺,常见于清宫玉器造办。”

 “正所谓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笑人忙,此造像庄重大气,使用的玉料也是上乘之作,实属难得一见的精品。”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佛造像的制造年份,应该是清代中期。当时的宫廷玉器造办处,经常使用各色宝石来装饰玉器,工艺也是极为特殊。”

 张维峰闻言也是欣喜异常。

 人生在世,知己难寻。

 朱老只用几分钟,就从自己的藏品上读出了大量的信息,不愧是特级研究员。

 张维峰立刻解释道:“正如老先生所说,这尊佛造像的制造年份,应该是清中期。当时乾隆平定准噶尔,大批

 异域的优质玉料被当做战利品上供到了京城宫廷,所以才有足够的上品和田玉来制作大型的白玉观音造像。”

 到晚清时期,因为宫廷的挥霍无度,和田玉料的供应逐渐缩紧。

 想要辨别上品玉料的方法也很简单。

 这种玉料,被称为痕都斯坦玉,深受乾隆皇帝喜爱。

 “原来是乾隆年间的制品!难怪工艺如此精良!”朱老很明显早就看出来了,但他故意不说,就是为了给参赛者一些参与感。

 很显然,张维峰特别受用,接下来更是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得到收藏品,以及它的来历。

 最终,朱老给出了两千块钱底价的评价。

 台下观众也是闻言双眼放光。

 对他们来说,两千块钱的藏品,已经是一笔大钱了。

 如果可以,将其拿下,过个几年增值以后,卖个五六千不是问题。

 黄老板也想将其拿下,询问张维峰是否有出售的想法。

 后者当然是摇了摇头,笑道:“这是张某的收藏品之一,目前还没有变卖的打算,或许过个几年我会改变主意,但是目前我只是带来参加斗宝会的。”

 这番说辞已经很客气了,直接去参赛者变卖他的收藏品,实

 在是一件丢身份的事,也就是黄老板这种唯利是图的商人做得出来,换做是其他的收藏家,不甩脸色给他看已经够给面子了。

 黄老板并没有因为被拒绝而脸红,反而是哈哈大笑了起来:“张先生不慕荣利,不愧是京城知名的收藏家。那么有请你和陆小姐一同入座,享用美茶,欣赏接下来的藏品。”

 张维峰抱拳表示感谢,随后就入座了。

 白玉观音造像和龙纹铜镜一起摆放在桌上。

 两个不同时期的文物摆放在一起,确实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台下的观众也在这时才体会到收藏的乐趣。

 黄老板的营销活动算是取得了初步性的胜利。

 接下来是第三位参赛选手。

 这位参赛选手来头就不太一样了。

 直接人群当中走出来一位西装革履的男人,身上还散发着名牌香水的气味,头发也打理的井井有条,一看就是上流社会的人士。

 “接下来有请李梦凡先生。”

 “竟然是李梦凡!”

 “你听过他的名字?”

 “当然,不过我只知道他是做艺术品投资的。”

 “那不是投机倒把吗?”

 “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人家刚从国外留学回来。”

 “原来如此

 ,要是在华夏做这种事...”

 台下的观众交投接耳道。

 林然算是弄懂了他的身份,这个人就是一个专业的投资人。

 说白了也就是一名收藏家。

 只不过他收藏的作品,并不是为了研究其历史价值,而是专门从各大拍卖会把值钱的文物拍下来,收藏在家中,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转手卖出去,赚取其中的差价。

 在华夏人的心中,自古文人多清高。

 他们普遍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认为艺术就不应该和钱直接挂钩。

 就像大部分的收藏家,他们虽然也会变卖手中的藏品,但是,基本上是用转手的名义销售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收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