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九章:发现异常



他的想法把魏成斌吓了一跳,魏成斌只是想把怀疑的部位敲下来,查看内部结构。

 林然却直接想把它砸了。

 “使不得啊林先生。”魏成斌赶紧劝说道,“东汉时期的陶俑艺术价值极高,若是砸了,恐怕以后再难见到了。”

 他对陶俑只能用爱不释手来形容。

 杨建龙却无所谓地说道:“那就砸了它吧,你们下不了手,我来。”

 杨建龙可不像他们一样深思熟虑,看出了林然的想法,知道他们有些犹豫,便笑道:“罪人让我来当就好了。”

 眼见他拿起陶俑,就要往地下砸去。

 林然拦下了他。

 “怎么了?”杨建龙疑惑的看着林然,刚才不是他提议要砸了的吗?既然他们下不了手,自己动手出了事就不会有负罪感了。

 林然觉得有些太仓促了,他虽然有所怀疑,但还是需要验证一下。

 便询问魏成斌:“你们工厂里还有其他的文物吗?”

 他们作为工艺品工厂,为了提升陶瓷师傅的手艺,每年都会播一些经费,购买文物回来进行研讨。

 大部分时间是魏成斌给他们讲解结构。

 魏成斌想了一会,道:“有清代的瓷器,不过

 不怎么值钱。”

 晚清的瓷器,除了宫殿里的皇家制品,已经走向了没落。

 寻常百姓家的瓷器,只要一两块钱就能将其买下,魏成斌他们买回来只是研究材料和造型,纹路方面还是尽可能模仿书籍上的作品。

 魏成斌虽然不理解,但还是照着林然的吩咐,去研究室拿了几个瓷盘过来。

 和他说的一样,这些瓷盘都是寻常文物,不怎么值钱。

 林然拿过一个盘子,使用鉴宝奇术。

 和他想的一样,能够看到瓷盘的制作者。

 出乎魏成斌意料,林然说道:“这瓷盘看似普通,实际上是官窑制品。”

 “什么?”魏成斌惊讶地说道,“官窑?哪个官窑?”

 “景德镇官窑。”

 清代的瓷器算不上华夏史上的巅峰时期,很多技艺已经流失。

 但它却是历史集大成时期,因为它通过融合五的代制瓷水平,使制瓷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清代的官窑被称为御窑厂,生产出来瓷器专供于皇室使用,制作上往往使用金彩、墨彩、珐琅彩等方式,花里胡哨,尽显清代奢华之风。

 眼前的瓷盘看似普通,甚至连卖家都看走眼了。

 但通过林

 然的鉴宝奇术,只用一眼就判断出它出于官窑之手,只是没有流入皇室,因为这就是他的练手作品,使用的材料是官窑的料,做的却是自己的玩具。

 清代对于官窑的管控极为严格,但内部问题始终存在,永远有人能中饱私囊。

 手中的瓷盘便是其一。

 林然把瓷盘的来历告诉了魏成斌和杨建龙,杨建林假装听懂的点了点头。

 魏成斌却大为震撼:“林先生,这瓷盘你只是触摸就能看出原料?”

 他简直难以置信。

 其实前段时间搞研究,他也觉得这瓷盘比起其他的瓷器,所使用的材料更加细腻。

 因为民窑瓷器的胎比较厚,拉坯也较为随意,所以材料要求很低,只要不是太硬就行。

 但官窑不一样,它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不对外进行销售,只给皇室作为生活用品。

 要求自然也高出喜多,要求做工规整,大小一致,同时对于釉面的要求极薄。

 至于釉色,两者的区别倒不大,毕竟在清代时,制瓷颜料配方都对外公布了,民间一样能进行调制。

 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精细程度,民窑为了赚钱,烧制时间短,位置要求不高,经常

 会出现受热不均匀导致的变形,甚至连匣钵有没有破也不在乎。

 官窑则刚好相反,这样会导致两者的手感相差巨大。

 林然在刚才闭眼时,看到了清代官窑里的场景。

 一位烧瓷师傅在感慨:“民窑出现远早于官窑,最后却成为了皇家的玩物,实在可悲。”

 另外一人赶紧劝他闭嘴,祸从口出。

 他便在这种环境下,烧出了手里的瓷盘。

 “希望有一天,天下归心。”他喃喃自语道。

 林然睁开眼睛,就在盘底看见了四个字。

 天下归心。

 “太神奇了。”不过就在这时,林然感觉一股血腥味传来,有点恶心。

 坐在他对面的魏成斌率先发现林然流鼻血了,赶紧拿出毛巾递给他:“林先生,你是上火了吗?你仰起头休息一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