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合柱鼓卯,古人的智慧!



葛仙寺大殿虽然不大,尤其是楼高接近二十米,想要爬上屋顶横梁实在不容易。

 才爬上横梁,林然的手还未搭上去,就扬起一阵灰尘,让林然呛得差点睁不开眼。

 “咳咳。”顶着灰尘,终于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横梁之上。

 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

 横梁上一直都没有被打扫过,坐上去感觉灰尘都有一厘米厚了。

 拍了拍屁股上的灰,林然向着边缘处移动过去。

 打量四周,不由地皱起眉头,因为到处都是蜘蛛网,还时不时能看到奇怪的爬虫跑过。

 林然每次移动,都会感觉横梁在晃动。

 毕竟是活扣结构,活扣快松了,支撑力度大不如从前。

 横梁使用的木头材质坚固,经历过历史的敲打,依旧坚挺。

 林然不由的佩服起古人的智慧,当时可没有钢筋水泥,更没有框剪结构,想要建起这么高的寺庙,需要每一步都构思好。

 只要有一点差错,整个房屋都会坍塌!

 埃及金字塔被称为建筑史上的奇迹,其实华夏的寺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年可没有起重机,也没有塔吊,想要盖高楼,得靠脚手架一层一层的建起来。

 想要修缮更是难上加难!

 林然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唐代,最初葛仙寺在建造的时候,一

 群僧侣扛着木头来到高山上,一步步构建葛仙寺。

 别看木质房屋设计不难,脚下的横梁重量不一般,能够支撑衡量和他个人的重量,只因为两侧榫卯相承。

 即便一侧榫卯因为腐朽而断裂,还有另一侧可承重。

 但经历了地震之后,两侧的榫卯都开始松动,确实需要进行修缮工作了。

 好巧不巧,正好碰到了破除封建迷信的时代,没有建筑工程师愿意接寺庙的维修工作。

 不像林然那个年代,国家意识到寺庙也属于历史文化产物,只要方丈提出申请,相关部门就会审批经费,并且安排专业人来修复。

 如今的葛仙寺,完全靠僧人自筹资金,同时雇民间装修队进行维护。

 也算是难能可贵了!

 林然刚爬到横梁的一半,忽然感觉横梁下沉了些许。

 让林然不由得内心一惊,幸好,横梁只是略微下沉,就没有在下降了。

 可想到适才的情景,林然还是有些背脊发凉。

 修缮工作真的是自己能完成的吗?

 略作休整,看着脚下,若是从这摔下去,绝对是非死即残,更不用提横梁断裂,整个房子都会轰然倒塌。

 但也只是短暂的犹豫。

 林然深吸一口气,便毅然决然的继续前行。

 寺庙当中的文物固然重要,但

 林然愿意冒险,最主要原因,还是希望这座唐代传下来的寺庙,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耳畔想起母亲告诫自己的话语。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林然振作精神,缓缓前进。

 现在的榫卯结构已经支撑不起大幅度的晃动了,所以移动起来必须加倍小心。

 终于来到了榫卯旁。

 看着已经腐朽的不成样子的榫卯,林然叹了口气。

 接下来就是命运的考验了。

 若是运气不好,解开的瞬间,横梁就会失衡倾倒向一旁。

 在空中,林然可没办法保证身体的平衡。

 靠近了横梁的边缘,林然才看清楚榫卯,使用的是抬梁式结构。

 屋架间,用横向的枋将柱顶串联,梁头与瓜柱顶形成横向的檩。

 这种结构,会消耗大量的木材,但是可以增加室内的空间。

 只是短暂的观察,林然就摸清了结构。

 其实榫卯不仅用于建筑,在后世许多木制家具中也有使用。

 眼前的榫卯是合柱鼓卯,构件已经产生连接松动的现象。

 木构件开裂严重,不易修缮。

 但现在必须先保持结构完整性,之后再更换构件。

 想到这里,林然就将准备好的工具拿了出来。

 先用尺进行丈量,

 用笔记下了榫卯的数值,精确到毫米。

 林然仔细观察结合榫位置,因为长期的压迫已经发生变形,修缮方法就是先将榫平移出来,可是没有地方做支撑,应该怎么做?

 正在苦恼之时,林然注意到在榫卯旁边,有一个平台,刚好够人蹲着。

 他恍然大悟,原来古人早就考虑到修缮工作,特意留下了一个高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