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老林(上)-第2/3页



开源还记得老林,记得他们小时候在一起吃霜糖的事。他当时打了一壶酒招待老林,喝了酒开源话就多。开源说:我娘走得挺好,没遭什么罪,临走就交代给我一件事,让我给百顺养老送终,她是知道我和百顺不对付才嘱咐我,但这事我没听她的。

听了这话,老林忽然想起他爹临走的时候也对自己有过交代。老林虽然也喝了酒,但是他没和开源说。

老林他爹是一辈子居无定所,一直都没安过家,其实年轻时也打算过,后来媳妇先走了,就一直拖着。后来他爹自己曾说过,咱们干的是游走的行当,干上这行就是活在路上的人,没法守在一个地方。

当时凭着家传的手艺和一副挑子走到哪都能养家糊口,然而等老林他爹稍微上了些年纪的时候,他这门营生忽然就不行了。不是他自己手艺上出了什么问题,而是整个行当都开始不行了,日子眼看着一天不如一天。

老林他爹始终也想不通:养活了几辈子人的手艺,怎么在自己这半道成了这种光景,到这年纪想改行都来不及了。老林他爹以前不怎么喝酒,那时候经常是自己守上一壶酒,半宿时间也舍不得抿下去一两口。

老林成婚后没过多久,准确的说是他儿子刚满月的时候,他爹就自己走了。临走前和老林交代了两件事:咱家这手艺怕是越来越不好当营生了,我不用你给我养老,你以后不用管我,你把孩子带大成人,别让咱家断了后就行。另外,咱们家祖宗给后人定过些规矩,临走我还得和你念叨一回,这些话你听不听我不管,但是你要把话传下去。我爹当初就是这么嘱咐我的,所以我也得这么和你说,你也要把这些话往后传下去。

说完这些话,老林他爹就挑着自己的担子走了,那副担子跟了他一辈子,也是他带走的全部家当。一晃二十多年再无音讯。

这些年里老林时常会惦记起他爹,不知道他人走到了哪,上了岁数之后的日子是什么光景,每次一想到这老林就不想再深想了。但是对他爹交代的那些话,老林却根本没当回事。

关于他家传下来的那些规矩,老林他爹以前偶尔也会念叨出其中的一两条,然后常常还会补上一句:这就是祖训啊,咱们家以前肯定是大户人家。

嘴上虽然这么说,但实际上他们爷俩谁都没把这些话当回事。人家大户人家留祖训,要么是劝诫后人积德向善,要么是教导儿孙为人处世,为的是守住家业或者飞黄腾达。而他们家传下来那些规矩,怎么听都听不出其中有什么道理,而且条条都牵扯到让后人如何倒霉。比如这其中的第一条,说家里男丁必须要在二十四岁之前娶媳妇成亲,否则后果是将会是绝后、灭门。

老林曾经问过他爹,不过这个事他爹明显也没搞清楚。当时笑着跟他说:谁知道那些说法真不真,说是咱们家人血脉特殊,说结婚晚了这份血脉就留不住了,还会折寿。谁知道呢,也没准就是怕光棍久了憋出坏事来吧。

正是因为有这条谁都搞不清楚的说法,老林他爹在老林二十三岁的时候非急着要给他找上个媳妇。老林他爹也不是信这些说法,可是那里面虽然没说出什么道理,却有着各式各样的霉头,老林他爹就是天生胆子太小,轻易不愿去触这种霉头。

那年在老浪口摆渡的时候,同船遇到了一个卖鸡汤面的老汉,做的是鸡汤面和鸡丝面,还有现包的鸡汁馄饨。那老汉年纪不小,身边带着一个哑巴闺女,也不知道是女儿还是孙女,看起来有十**的样子。下了摆渡船老林他爹就在岸边让老汉给做了两碗鸡汤面。

闲谈问到那闺女多大了,卖面的老汉说:这也不是我家闺女,是半个月前在回山那边遇到的。也不知道她是没家还是家人给使了主意,当时买了我一碗面,然后就一直跟着我,赶都赶不走。我连她叫啥都不知道,就叫她妞儿,但是她耳朵好像也背,好像听不见。

卖面的老汉见老林他爹对哑巴妞好像有点上心,又说:不过这妞儿眼睛里有活,手脚也麻利,我这放下挑子她就知道拨火,客人撂下筷子她就开始拾掇。我看她可怜,又能帮我挑挑子,就让她这么跟着了。我是想让她学会做面条再说,没准她自己以后还能当个营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