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李适其人
李适的声音虽然很轻缓,但每一句话都如重锤一般敲击在含凉殿的地面上,说到收复失地这儿,他顿了顿,轻蔑一哂。
“你错了,朕比任何人都想中兴大唐,让大唐重现开元盛世时候的光景,朕还想像你一样快意恩仇,报了当年回纥可汗牟羽杖杀我僚属、随从之仇,但朕不能……
朕是天子,身负天下,不能为了一己之私置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今吐蕃国势正盛,疆域与大唐不相上下,胜兵数十万,兵力远超我京西北八镇,若是贸然出击,万一败北,河朔三镇必反,届时,又是一场安史之乱啊。
但是两国通好就不一样了,一来可以解除边患,使边疆、内地百姓休养生息,二来也可让朕腾出手,廓清东方。
这也是古人常说的攘外必先安内,大唐既安,则群夷自服,待河朔平定之后,国家再休养生息、积粟五年,然后集甲士三十万,西出长安,何愁河陇不复?”
说到这里,李适停住了,神色漠然地盯着郭映,似乎在等着他表态。
郭映当然不会被他一席冠冕堂皇的话就洗了脑,他承认李适的说法有一定道理,想法也很美好,但是略知历史的他可是清楚眼前这位皇帝做起事来是有多么离谱了。
削藩削出来四个反王,两个皇帝,完成了“国都一陷,天子一迁”的成就,而后为了平定内乱又以割让安西、北庭为代价换得吐蕃出兵,结果后来在李泌的劝说下又背弃了当初的约定,引得吐蕃震怒,搞出了“平凉劫盟”这出闹剧。
在郭映心中,李适这个微操大师和大宋三挫徽钦高,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朱祁镇没两样。
也就是此时的大唐尚有一堆裱糊匠,不然就凭李适的骚操作,大唐迟早变成南唐。
郭映深思一阵,觉得自己还是要坚持一下主见,便道:“陛下与草民的初衷都是一样的,皆是为了我大唐江山社稷长存,但草民犹记得太宗皇帝在世时说的一句话,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草民怕陛下释放吐蕃使臣及战俘的善意,会被吐蕃当成我大唐软弱可欺,助长了其国内主战派的嚣张气焰。”
李适挑眉:“哦?那么依你所见,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陛下非要放归那些滞留在江汉、岭南的吐蕃战俘,草民建议在放归之前对他们施以刖形、再斩其五指,这样,他们就不能翻山越岭、搭弓射箭了,即便回到吐蕃,也顶多是做些牧羊种地的伙计儿,不用担心他们再跟着吐蕃大军犯我疆界。”
郭映边答,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李适的神情变化。
他的意思就是如果真要通好,那就把俘虏的吐蕃人变成残疾人再送回去,免得真成了纵虎归山。
闻听此言,李适的脸颊抽搐了两下,最终还是忍住了震怒,皮笑肉不笑地问道:“你这是想将朕的和蕃之意变成恶蕃之意?”
“草民绝无此意,只是陛下既然问起,也只能从心回答了。”郭映诚惶诚恐的答道。
李适面色微动,目光咄咄,道:“莽夫之见!
朕懒得同你争辩,不过朕知你本意也是为了国家,便不治你殴打朝廷命官之罪了,但是你“煽谣国是”“指斥乘舆”这一罪,朕无论如何也不会轻饶。”
天知道郭映那首?夏日绝句?对他的心理冲击有多大,毫不夸张的说,此诗若是流传出去,他李适肯定落不下什么好名。
若是郭映知道李适此刻的想法,定是要悚然而惊。
他当初写这诗的时候只是有感而发,哪知李适会另有一番解读,不过李适的解读也不能说全无道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