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钟山烛天-第2/4页
    
    “烛九阴”并非指名字,而是功能。
    九为极数,代表所有,翻译过来就是,这件科技造物可以洞察、照亮地球所有的阴暗面。
    关于烛龙的描写,古人在此处已经暗示得非常明显了。
    能够“不食不寝不息”的当然只有机械。
    《山海经·海外北经》也记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在这里描述的“烛阴”与之前的“烛龙”几乎一致,只不过多了一句——“其为物!”
    在这里,已经不是在暗示了,应该说是明示!
    如此强大的存在,古人给它的分类却是——“物”!
    同一句话中前面说是“钟山之神”,后面说是“物”,是矛盾了吗?
    不,这其实一点也不矛盾!
    之前提到过,上古之人非常聪明,对万物的分类极其严谨。
    有物、有神、有巫、有人、有兽、有鸟、有山、有国……
    “神”就是“物”下面的一个小分支,就如同“鸟”是“兽”下面的小分支一样,后者的概念之中包含了前者。
    意思是,需要电力驱动的“物”。
    那会不会是古人误把“有兽”写成“有神”和“有物”呢?
    绝对不可能!!!
    古人若是想描述真正的兽,都会明确写“有兽”。
    譬如“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挥,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又譬如“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健。”
    这些才是真正的,不需要电力驱动的兽。
    山海经是华夏已知最早的分类学,可见当时之人就已经非常聪明了,反而是后人比古人更加迷信……
    硬生生把史上最早的百科全书,认定为神鬼志怪虚构之书。
    殊不知上古之人的概念之中,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神灵”!
    到了商朝,当时的百姓已经几乎看不到科技造物了,这才开始给“电”这个字,赋予种种附加概念。
    直到周朝,人们才真正在“电”这个字旁边,加了个祭坛的象形,造了“神”这个字。
    不知这烛天是出生在这个时代,还是自我冰封来到了这个时代。
    若是出生在这个时代,那就代表着烛龙一脉还有其他人。
    他们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烛龙”这种天象武器,又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积累,这一脉的底蕴可谓是深不可测。
    眼前这位烛天,气质非凡,淡然自若,俊朗的面孔上,额头上的第三只眼睛像是有奇异的能量在流转,让他看起来神秘莫测。
    “你似乎猜到了我的来历?”烛天注意到苏羽的神色变化,道,“也对,如今超凡时代,有不少人在研究《山海经》。”
    苏羽微微点头。
    “《山海经》乃是由大禹和伯益所著,后人在此基础上补充修改的。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即使是当年的大禹也不太了解上古之事,你还是不要太迷信《山海经》为好!”
    “哦?这么说来,你见过大禹?”苏羽问道。
    “准确地说,是我的祖先见过大禹!”烛天回道,他没有隐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