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明江山
俗话说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五代。穷则思变,富则霪.逸,都会引起向着相反的方向变化。这话用在王朝更迭上也是十分贴切适合的:强不过三代!历朝历代.开国之君莫不英明神武,为人中龙凤。而其子孙之多三五代一过,马上就懦弱衰败下去。就算有中兴之主,那也是昙花一现。承平日久,生活安定,富贵荣华与生伴随的皇家子孙,被无尽的财富所包围,低眉垂眼的阉人奴才所拱卫,想不骄奢淫.逸、为所欲为都不可得。天天锦衣玉食、钟鸣鼎食、风花雪月,哪里还能有一丝的豪情斗志?
现在的大明也是这么一个日渐衰落的局面!
大明朝的最大的弊端是拜托开国老祖宗洪武皇帝朱元璋所赐!这个从小讨饭苦惯了的皇帝坐稳了天下后,他开始心疼他的子孙了,发誓绝不让老朱家任何一个子孙后代没饭吃、没衣穿,重走讨饭路。所以,他都替后代的万子万孙想好了,每人分封一块地方。反正诺大的神州大地都是自己家姓朱的,当然要先满足自己的家人喽!子孙们,你们从今往后啥也不许做,就安心的吃喝玩乐享清福吧!重八和尚朱元璋真是一个好祖宗,操心都操到万世万代去了!把一个个子孙都圈起来当猪养,还真不愧对“朱”这一姓!可是令老朱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仅仅过去了260年,他老朱的子孙就遍地开花,一窝窝的生出了高达200多万的金饭碗寄生虫。这帮王侯加上昔年打天下的帮凶勋贵子孙,人人贪婪,个个腐败,恨不得全中国的土地财富能集中于一家才满足!
农业时代最大的财富乃是土地。历代活不下去揭竿起义的农民莫不是受不了土地兼并,冒死要求“均田免粮”。均田是求的一块赖以生存活口的根本;而免粮则是祈求统治者免除、减轻赋税的渴盼。明中期以后,从皇室到官绅地主兼并土地愈来愈猖狂,他们依靠政治权势大量地侵占官地和私田。皇帝在畿辅地区设立了许多皇庄。宗室诸王、勋戚、太监也通过“乞请”和接受交不起田租地赋的农民的“投献”等方式,霸占了越府跨县的大片土地,成了一个个全国各地最大的土地占有者。
其中尤其是分封各地的朱家王爷,那是势无忌弹地抢夺兼并,且霸占的全是最好最优的上等良田。还是举例用数字来说话吧:万历末年,蜀王一府占去了成都平原依靠都江堰灌溉的最肥沃的土地百分之七十;河南开封的周王,兼并了中州一半以上的土地,土地上的农民及子女沦为其奴;神宗的弟弟朱翊镠分封卫辉,占田四万顷;福王朱常洵是神宗爱子,朝廷坚持要按潞王标准给田四万顷,经过廷臣和地方官员的力争才减为二万顷。瑞王分封于陕西汉中,朝廷赐给赡田二万顷,由陕西、河南、山西、四川摊缴租银。大致而言,除了江浙财赋之区以外,全国的土地有相当大一部分落入了朱氏宗室的手里。
接下来就是勋戚和太监,他们依靠同皇帝的亲近关系,侵占的田地主要是在畿辅地区。田。明武宗时,太监谷大用“假勘地之名,混占产业庄田至一万有余顷,侵欺子粒官银至百万有余两”;熹宗时权监魏忠贤,霸占的土地也多达万顷。
上行下效,各地的官僚地主即所谓缙绅之家,也利用他们在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巧取豪夺,兼并大片土地。各地绝大多数农民被剥夺了土地,变成官绅地主的佃仆,或者被迫四处流亡。为明末流民起义准备人力、组织基础。
当然,这其中大明朝有功名的缙绅不用缴纳皇粮国税的政策大大推动了土地兼并。这估计也是没文化的朱重八和尚光顾着笼络读书人,没有远见到这个狗屁政策的危害性吧!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朱重八心疼子孙的“养猪”办法终于见到了成效:第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当属明武宗朱厚照。此哥们身边有阉党好基友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谷大用、邱聚、张永等八位近侍,号称“八虎”。在这八个好奴才的教导下,朱厚照荒淫好色、浪荡无形,惹下各式各样的风流帐无数。他设“豹房”,大玩“美女与野兽”游戏;扮英雄,私服溜到边关乱搞一气,搅得边关不宁。恰逢蒙古寇边,他兴奋地手舞足蹈,热情杀入其中,险些在混战中被敌军俘获。还好最后倒也落得了一个“武宗”的谥号。执政期间御驾亲征(平宁王叛乱)、闲游江南各地,皇后无子嗣,就长期待于豹房,朝政荒废,宦官专制的局面逐渐加深,最后玩得自己又堕入水中,导致重病身亡,没有子嗣,明王朝嫡长子直系断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